為什麼只關心誰人來做特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近日來港出席多場「十四五」規劃宣講會,周三(25日)被傳媒問及會否支持特首林鄭月娥連任。黃柳權先向記者稱「你的問題很好」,接着指出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已對治港者提出「五個善於」條件,並認為凡是符合要求的就應當支持。

回歸以後經歷了好幾次特首選舉,每次社會都把焦點放在個人身上。例如2012年梁振英與唐英年角逐特首,一些人認為前者是狼是後者是豬,也就是將焦點放在他們的個人性格;2017年特首選舉時,不少人則記得胡國興是法官,及認為曾俊華較討好大眾,即重點放在個人出身及待人處事方面。

然而,若然問到支持以上政治人物的哪些政策,不少人一時間便答不出話來。在談論治港者的過程中,不多人會認真、切實檢視香港現時面對哪些問題,以及應該用怎樣的方法解決。

選舉是形式 關鍵是實涵

得老實說,這也不只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選舉愈來愈是一項形象工程,政治人物也愈來愈KOL化,主觀上是否討好成為了焦點。又有一些人將民主等同了是選舉,以為有了選舉就有了民主,社會就萬事大吉。但選舉只是民主的形式,應該選一個怎樣的人,才是涉及如何治理好社會的真正問題。而特首作為香港的領導人,人選必須掌握社會的問題所在,以及具備解決問題的方案。

其實早在港澳辦前主任王光亞提出的特首四項標準,包括了「有管治能力」,到現任主任夏寶龍提出的五個善於,包括了善於「破解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突出問題」,善於「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始終貼基層、接地氣」,便說明了尋找香港下任特首的重點,必須是解決問題為導向。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選舉委員會選舉,再半年之後就是第六屆香港特首選舉,社會自然愈來愈多人關注下屆特首誰人來做。但比起「誰人來做特首」,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香港需要怎樣的領袖和政策。黃柳權在講解「十四五」規劃時,強調香港需要在理念對接及思路對接,而「十四五」的根本理念在於「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期待」。若然治港者不能以這些價值觀作為指引,試問又如何帶領社會朝目標方向進發?只有口號而缺乏根本理念的人,又怎能令香港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