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競爭力節節下跌源於社會不公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周四(17日)公布2021年最新一期《世界競爭力年報》(《年報》),香港排名由去年的第五位跌至第七位。雖然這個排名仍屬亞太區第二名,但港府亦不應自滿,反而更要設法解決社會各項問題,對內要為市民創造一個適居之城,對外也要繼續吸引國際人才和資金,扭轉競爭力漸走下坡的現實。
政府發言人表示,《年報》繼續肯定本港多方面的優勢,即使過去幾年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港府仍有信心維持法治、司法獨立、自由貿易和簡單低稅制等制度優勢,並稱會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為發展增添動力,然而這種說法似乎是忽略了《年報》排位細節帶給我們的諸多啟示。
失落桂冠後再持續下滑
香港在2017年的《年報》中曾經位列世界競爭力之首的第一位,無奈其後排名節節下跌,先是在2018年下降到第二位,到2020年再成為第五位,今年甚至變成了只有第七位。。儘管本港今年在四大競爭力因素中仍有「政府效率」高踞榜首,但「經濟表現」、「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則較去年落後。
在港府表示欣喜的時候,上述排位變化已經明顯展現出本港優勢正逐漸減弱。正如《年報》轉述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說法,本港今年除了受制於疫情的經濟衝擊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還有土地供應不足和人口老化等內部挑戰,這些問題將會直接左右着香港未來的發展,可是它們其實一直都是本地政壇知而不行的老問題。
參考榜首國家分平分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報》今年香港「政府效率」大項排名雖然維持榜首,但當中的「社會框架」小項排位卻僅得第34名,這環節所評分的因素包括公義、人口老化程度、政治穩定、社會凝聚力、堅尼系數、收入分配、性別平等、言論自由等,大部分正好就屬於港府表現長期為人詬病之處。
本港內部存在發展樽頸,對外的吸引力自然亦會逐漸消退。譬如《年報》之所以將香港「經濟表現」排位列在較後的第30位,原因之一正是當中「價格」小項居然排到接近包尾的第63位,而ECA International同日公布的《生活成本統計》研究指出香港蟬聯全球外派僱員生活費用最貴城市,剛好足以佐證此點廣受國際關注。若然港府不主動創造理想的宜居和工作環境,這不但港人會令生活百上加斤,也會令外地人才不願來港定居。
最後再看《年報》排名在本港化前的國家,它們的社會制度無疑有值得借鏡之處。像是港府時常強調簡單低率制的優勢,但瑞典、丹麥和挪威這些北歐國家的稅制不但複雜且有更高稅率,惟此卻未拖累其競爭力排名。這些國家的共通點是執重政府在資源再分配的功能,從而解決市場失靈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故港府除了解決人口老化、土地不足等問題,更可以向北歐國家學習,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