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吝嗇、配套不足的公屋輪候現金津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四(6月17日),房屋署署長王天予宣布將於月底推出為期三年的試行計劃,為現時非居住於公營房屋、沒有領取綜援且輪候公屋逾三年但尚未獲得首次編配的公屋申請者提供現金津貼。計劃由房屋署負責執行,估計大約90,000個申請住戶將受惠,而他們仍須符合基本的編配公屋資格,包括每月總入息、資產淨值沒有超過香港房屋委員會所規定的限額。

去年1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要推行十項民生政策新措施,其中一項即「為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住戶提供現金津貼」,藉以在公屋供應未到位前紓緩基層巿民因長期租住私樓的生活壓力,但是相關措施遲遲未見成事,譬如落實「$2乘車優惠」計劃延展至60歲以上人士最快也要明年首季,為低收入人士代供強積金更有消息指要到2025年後方可實行。跟此期間政府瞬速推出協助僱主支薪的兩期「保就業」計劃相比,辦事效率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房屋署公布現金津貼計劃申請詳情,本月起將向9萬名合資格申請者寄出申請表。(盧翊銘攝)

繼續漠視單身人士需要

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在宣布年半後終於出爐,但其資助對象還是排除了正在輪候公屋的非高齡單身申請者,這是因為「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下的輪候公屋者在配屋時則必須年滿60歲。由於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同時要求申領住戶家庭成員不能居住於公營房屋或領取社會福利署的綜援,所以這些單身申請者可以說未曾享受任何政府補助,然而這明顯不代表其生活景況會比其他家庭或老齡申請者好。

撇除外籍家庭傭工,香港在2011年時從未結婚或因喪偶、離婚、分居而單身的15歲至59歲人士有207.3萬人,已婚的15歲至59歲人士則有255.1萬人,兩者比例約為81:100;及至2019年,單身及已婚的非老齡人口分別降至199.3萬人及240.1萬人,可是兩者比例則變為83:100,足以說明這個年齡階層的人單身趨勢正在擴大。他們選擇不結婚本來可能便跟自身的生活條件惡劣有關,港府反而以此為由拒絕補助他們可謂倒行逆轉。

欠缺租務管制配套措施

就算對於獲得了現金津貼的家庭住戶,他們得到的補助也未必能完全進入自己的口袋。上月政府統計處公布以2019至2020年為基期的最新消費物價指數時,反映住戶每月平均開支在6,500元至27,999元間的甲類指數裏住屋開支權數就高達40.46%,故此大部分的受惠住戶應該都需要將補貼金額用在房屋租金之上。有輪候公屋三年以上的劏房家庭住戶於計劃推出前後便被業主突然加租,背後原因很大可能就是市場普遍解讀他們獲得津貼主要都是用來交租。

政府去年委任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研究實施劏房租務管制的可行性,(資料圖片)

這種劏房突然加租的情況之所以能夠發生,事實上也跟政府扶助民生的步伐緩慢脫不了關係。畢竟在去年宣布的十項民生政策新措施裏,緊接現金津貼的下一項正好便是研究推行劏房租務管制,結果相關工作小組報告去到本年3月才能完成,具體立法更是遙遙無期,等同為劏房業主趁機加租直接製造了空間。

今次現金津貼計劃固然可以幫助一部分正在輪候公屋的住戶,可惜它的具體執行情況可以看到港府管治團隊對於幫助基層依然欠缺決心、做事繼續拖泥帶水,不僅借貶低單身人士需要來掩飾對動用公帑的吝嗇,而且也因為未有配合劏房租配而削弱了津貼的具體效用,變相讓計劃補助金額流入了業主之手。如果主事官員真的有心改善基層待遇,他們必須摒棄舊有思維,以「貼地」的作風設計有關政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