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賓館改作過渡屋 僧多粥少難以應急
政府於2021年《施政報告》表示將資助非政府組織(NGO)租用酒店或賓館作過渡性房屋,讓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市民申請入住,並讓市民租住至少兩年。計劃自4月1日起將開始接受報名,酒店或賓館屆時可在網站下載表格,專責小組在審查申請後,會再制訂名單讓非政府組織挑選適合的酒店或賓館作過渡性房屋,政府會為每個房間提供資助。
政府指計劃已獲得關愛基金通過9,500萬元撥款。以兩年期計算,政府為每間酒店或賓館房間提供的資助上限為13.35萬元,即每個月約5,500元,資助將用以支持NGO項目的整體營運開支,撥款可用作小型改善或添置共享設備,預計租用約800個合適房間,住戶最快上半年開始入伙。
酒店賓館申請 NGO選擇租用
計劃須首先由有興趣的酒店或賓館提交申請,而即使酒店/賓館有興趣被租用作過渡性房屋,亦需要與NGO成功配對才可,因此計劃能否成形,仍須視乎酒店/賓館以及NGO的各方反應。
可是對酒店業界而言,他們雖然受到疫情打擊,但因政府計劃要求租住期至少須為兩年,如旅遊界功能組別議員姚思榮在立法會上指出,有業界便擔心租用時間太長,屆時旅遊業或已復蘇,因此或對計劃抱「觀望」態度。再者,即使酒店/賓館願意申請,能否成事仍須視乎NGO,政府的如意算盤或許未能打響。
市民無家苦等多年 過渡房屋須採主動
根據周三(31日)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公布的統計數字,本港劏房約100,943間,超過22.6萬人居住,大約一半單位僅約123平方呎。因應本港酒店入住率因應疫情而大跌之際,讓飽受房屋問題困擾的市民住進空置房間,相信能一解燃眉之急。不過計劃既依賴NGO認投酒店或賓館營運,而以關愛基金撥出的9,500萬元也只能提供數百單位,不論是對比逾25萬的公屋輪候人數或是劏房居住人口,均顯得杯水車薪。加上工廈內無法估算的劏房住戶數字,若政府仍採被動態度等待酒店與NGO協商,受房屋問題困擾的市民只怕連燃眉之急也無法解決。
香港政府不能依賴NGO參與認投解決本港住屋問題,即使今次只是先導計劃,政府仍應身先士卒參與營運,甚至在本港供應可消化需求之前,應增撥更多資源至過渡性房屋的改建項目上。在疫情之前酒店、賓館本已用作居住用途,加上部分地點本來已有足夠的交通及社區配套,政府確實可以以此作為過渡性房屋政策的切入點,隨之在工廈的活化改建上,再加快步伐安置公屋輪候人士,盡快在合適選址上推出工廈重建房屋程序。
不論是租用酒店或是工廈改建,都是為水深火熱的市民提供臨時解決方案,為政府提供時間,盡快在房屋供應上追趕需求。政府必須牢記過渡房屋只作臨時、應急之用,收地建屋的步伐絕不能減慢下來。劏房問題困擾本港多年,香港政府也是時候還給市民一個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