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時間達5.7年 財政預算案不容忽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據房委會周二(9日)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本港共積累逾25萬宗公屋輪候申請,個案數字雖比前一季的26萬宗進一步減少,惟輪候時間卻是逾21年以來新高。雖然房委會指是由於疫情和粉嶺暉明邨遭到破壞,因而影響到公屋輪候時間,但本港房屋需求殷切也是不爭的事實,政府必須加快覓地、增加房屋供應。

公屋輪候時間再創歷史新高。據房委會最新資料,截至去年底本港共積累25.34萬宗公屋申請,一般及長者一人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分別增至5.7年及3.4年,兩者均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雖然據房委會去年統計,新登記公屋申請者回落至5年最低,但房委會委員招國偉亦預計,即使今年公屋平均輪候未必會突破6年,但仍會在高位徘徊,而一人長者申請平均輪候時間持續上升亦需當局注視。

本港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長,劏房變得有價有市。(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兩條腿走路

想要解決房屋不足問題,根本之道在於增加供應。去年《財政預算案》中,司長承諾「透過推展新發展區項目、 改劃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發展棕地群和寮屋區等, 全力提供土地以增加房屋供應」,但實際上過往一年政府只收了24公頃土地,難言積極。又例如172公頃粉嶺高爾夫球場原本可興建3萬公營單位,滿足一年《長遠房屋策略》供應目標需求,但當局只收回32公頃,僅能興建約4600個單位,而且該32公頃在去年亦續租三年,拖慢房屋供應進度。

覓地建屋誠然不只是財政司司長的責任,也要特首的高層次協調,但這也不代表司長可以坐視市民輪候之苦而不理。例如政府自2018年起積極推動過渡房屋,但僅1,174個單位已落成,即使約2.3千和6.8千個單位正在動工興建或即將動工,約3千個研究中,與目標仍有大段距離。誠如公屋聯會建議,政府可以推出租務優惠,如寬減繳交物業稅和差餉,以鼓勵非政府機構參與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當局亦可善用手頭上的閒置用地,例如去年年中政府手握的空置校舍用地多達234幅,當中就有36幅是可供非政府機構作短期非牟利用途,大有潛力發展成過渡房屋。

為照顧市民居所上的燃眉之急,港府是逼不得已才要兩條腿走路。但過渡房屋正如其名只應為過渡之用,乃暫時緩解房屋不足的權宜之計,根治問題始終要大幅增加房屋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