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凍薪減薪 政府反而批准巴士加價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在周二(16日)宣布四間巴士公司加車費,加幅為8.5%至12%不等。新冠疫情仍未結束,同日公布的失業率升至2004年來高位,能保飯碗者不少亦要凍薪減薪,政府此時卻批准加價,市民難免感到荒謬。諷刺的是,政府同時公布增加交通津貼金額,豈不說明了政府也認同不應增加市民交通負擔?

政府搬出一大堆理由爭取市民接受加價,包括疫情打擊客量,已經延遲審批,保就業等補貼完結,業務虧損非常嚴峻,要維持穩定、安全而優質服務,又指票價多年來的累積加幅仍然低於通脹,而豁免隧道費基金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有助緩減加幅,審批時已考慮市民的接受程度及負擔能力。

陳帆指,專營巴士加價是困難決定。(余俊亮攝)

跟累積加幅無關

四間巴士公司早於2018和2019年申請加價,證明疫情不足以全部解釋加價原因。今次政府除了拒絕龍運加價外,其餘四間巴士公司獲足額加價,政府沒有如以往般「還價」,或反映其考慮了疫情因素。

疫情無疑打擊巴士業務,2020年的巴士總客量較2019年下降25%,公司縮減班次,車長工時被削,更有員工被裁。不過,疫情的影響一來時間有限,二來各行各業同樣承受疫情打擊,其他企業要接受市場優勝劣敗邏輯,承受營運虧蝕。為何巴士公司卻可獲政府眷顧,疫市加價,而且加幅巨大?

運房局局長陳帆在報章訪問推說加幅巨大因為幾年加價一次,故當局日後密切檢視巴士服務,研究每一至兩年調整票價,預期每次加幅會較低,亦貼近當時社會狀況和巴士公司的營運環境。但幾家巴士公司過往主動放棄加價,實有其原因。以新巴城巴為例,管理層在2014至2017年的業續發布會不只一次稱沒有加價壓力,業務更對集團帶來相當盈利貢獻,而九巴和龍運巴士同期亦因為利潤甚豐,觸及回饋機制,要推出短期優惠。

九巴獲批整體加價8.5%,獨營線實際加價約5.8%,聯營過海線則跟隨新巴城巴加幅,分兩階段加共12%(張浩維攝)

加價或推高通脹

當局同日宣布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每月補貼上限暫時由400元提高至500元。由於政府粗略估算每人每月車費增加最多不足100元,此舉似乎就是用公帑來幫補巴士公司加價的影響。但為何在巴士公司賺錢時,票價不會下調,但在虧錢時就可以獲政府幫助?結果就好像去年的保就業計劃般,市民只會覺得政府偏袒僱主,公帑都花在補貼企業老闆之上。

政府批准加價,隨時可能引來其他交通工具或者公共事業仿效,合力推高本地通脹率,進一步打擊小市民生計。通脹率是巴士和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的因素之一,通脹率上升就會拉動票價上升,結果是兩者價互相攀比,當薪金加幅追不上,留給其他生活所需的份額就減少。政府此舉只是在令市民在收入減少之時更要增加開支,被通脹蠶食。

+4

政府要有決心整治

當然沒有人希望看見巴士公司倒下,導致萬計員工失業。不過,巴士公司受着政府的專營權規管,本質上已經減低了他們要面對的市場競爭,提供便利的營商環境。而且巴士公司能否收支平衡,因素還包括路線規劃、開支節流等,並不必然要向乘客開刀。

若然巴士公司真的虧損持續,要公帑多番施救,政府又能否乾脆收購巴士業務再重整營運模式,按乘客負擔能力訂票價和規劃路線,只找尋營辦商營運業務,專注於服務質素?此刻看來或許天馬行空,但並非不能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