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馬錫應是外匯基金投資的參考對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上周二(9日)宣布行政總裁何晶在今年10月退休兼離開董事會。她由2004年執掌控股16年多,單就業績來說,公司淨值由約1,000億升至逾3,000億坡元,2019至2020年度給政府的股息收入達120億坡元,可以說對其所屬機構、政府和國民都有所交代,然而她的決策、言行以至總理夫人的身份又一直是爭議焦點。香港政府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宣布成立「港版淡馬錫」,那麼何晶的管治能否帶給港府甚麼啟示?

淡馬錫控股公司在1974年成立,隸屬於新加坡政府財政部,最初目的是管理經濟發展局轄下擁有國家資本的企業。何晶在2002年加入淡馬錫任執行董事,兩年後成為行政總裁。在她任內的淡馬錫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李顯龍夫人何晶。(資料圖片/AFP)

何晶任內完成的三件事

一是把淡馬錫投資國際化。她增加淡馬錫投資國際企業的比重,此舉既為分散風險,同時增加更高回報率。淡馬錫在2004年時的國內投資比例佔52%,亞洲其餘部分只佔18%,但到2020年3月底兩個比例分別變成24%和42%,當中又以中國比例加幅最大,在2004年底中國佔投資組合僅約2%,2020年3月底卻升至29%,比國內比例還要高。回頭看來,何晶此一決定十分正確,因為亞洲新興市場在過去十餘年經濟高速增長,單靠新加坡國內企業恐怕難以得到5%的股東每年平均回報率。

二是保留國家必要企業控股。儘管何晶領導下的淡馬錫趨向國際化,但她仍然保留對本地命脈企業的投資,例如持有星展銀行集團29%、新加坡電訊52%,新加坡航空55%、新傳媒和新加坡地鐵百分百股權,這反映了新加坡當局對上述業務仍然相當着緊,希望確保它們的運作能符合國家利益,甚至充當改革企業推手,而新加坡地鐵退市便是一例。,它本來在2000年將其部分股份出售上市,然而從2011年起鐵路經歷多次大型故障,引來民眾批評忘卻服務公眾原意,淡馬錫遂在2016年回購全部T股份,令其可以專注營運,毋須再依私營模式追求短期利潤,隨後幾年故障次數和規模亦得以減低。

+2

三是投資類別符合國家需要。淡馬錫的投資類別雖然始終是以金融服務為主,然而它針對生命科學和農業的比例近年亦增長不少,由2016年的4%升至2020年的8%,總額超過200億坡元,這很大程度是跟從國家要求增加糧食自足率由現時不足一成到2030年三成的目標。

當然,這不是說何晶治下的淡馬錫完美無暇,她兼任公司行政總裁以及總理李顯龍夫人一事就不時招人話柄。雖然淡馬錫稱決定任命何晶是基於她的才能和經驗,但礙於當時的財政部長正是李顯龍,外界普遍猜測李氏家族意欲全面掌控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資產,猜測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此外,何晶主管淡馬錫期間的一些決定亦曾惹來是非,例如在2006年淡馬錫買入泰國前總理他信的ShinCorp電訊業務,這起交易在泰國人眼中卻是容許外國人控制國家要務,並一度在該國引發罷用淡馬錫持有業務的行動,導致新、泰兩國捲入外交風波。同時,何晶接手淡馬錫的一年聲稱會將集團運作透明化,但除了發表年報、公開持股企業名單等表面措施外,她卻連自己的個人薪酬都一直保持神秘,即使遭網民圍攻仍不肯透露。

港版淡馬錫向獅城取的教訓與經驗

去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成立俗稱「港版淡馬錫」的「香港投資組合」,並於9月公布管治委員會名單,由他本人擔任主席,非官方委員包括政商及科技界精英。政府稱「香港投資組合」將策略性投資於「與香港有關連」的項目,以爭取較佳回報,並鞏固香港作為金融、商貿和創科中心的地位,長遠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首先,淡馬錫看準亞洲新興市場,投資回報因而相當受惠,這便說明了香港的外匯基金也應該高瞻遠矚,不能過於保守,只識投資舊經濟產業。

儘管有人譬喻「香港增長組合」為「港版淡馬錫」,但其規模根本比不上投資組合淨值高達3,130億坡元(約18,000億元)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 (資料圖片)

其次,由於這類策略投資是長期行為,港府更要注意切莫追求短期回報,官員和「組合」的董事及管理層們需要有耐心說服公眾等待收成,而新加坡政府和淡馬錫正正就是可以靠着長期高民望和管治正當性頂住短期的政經壓力。民望長期低迷的香港政府,是否能作出恰當的長期投資,不得不謂考驗。

最後,正如政府成立「香港投資組合」時強調應設立有效的機制,確保高層官員避免出現任何潛在、實際或在觀感上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可是港府在這方面往績實在差劣,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例子比比皆是,因此「香港投資組合」不妨參考新加坡淡馬錫經驗,在將對象國際化的同時配合本地發展目標分配投資比例,並且避免重犯何晶在用人和投資決定透明度不足的爭議,那樣才有希望獲得須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