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香港這一本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姜恩柱1997年來港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時說:「香港問題好比一本非常深奧的書,要讀懂它並不容易。」王光亞2011年在任港澳辦主任時亦形容香港是一本難以讀懂的書。經歷2014年佔領運動及2019年反修例風波後,這本書顯然變得更複雜。有些人相信香港的問題就只是政治問題,或只是外部煽動的問題,也有人以為香港現在需要「寧左勿右」的撥亂反正,這些恐怕都是錯讀、誤讀。

《港區國安法》生效、四名民主派議員被取消資格等連串事件發生,香港這幾個月的政治氣氛明顯不同了。有些人用「撥亂反正」來形容當前發展,這並沒有問題,但須先明白香港「亂」的是什麼,及怎樣才算為「正」。

香港不是左與右的問題

或許有些人以為香港需要「寧左勿右」,但這是錯判了問題的本質。試想想,為什麼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周二(11月17日)參與《基本法》頒布30周年法律高峰論壇時,提及損害「一國兩制」的事件是「非法佔中」,而非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收回『八三一』決定」這個訴求本身?這正好說明了反對「八三一」決定並非不可以,只是手段不能違法。

香港的「撥亂反正」並非由右到左的問題,而是要由激進路線走回非激進。由佔領運動到反修例運動,問題都不是出在訴求本身,而是部份參與者採取了暴力的脅逼手段,那才是要根治的問題。錯誤理解問題,有時會衍生錯誤的「解決方法」,甚至可以是另一種「亂」。就如多年以來也在年宵擺攤檔的支聯會若然突然禁止,那又怎能算為「反正」?

助長激進勢力的社會土壤

而激進勢力能夠在香港抬頭,更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土壤。張曉明周二表示香港既要政治上撥亂反正,也要「在經濟民生領域以改革的勇氣破解難題」,便值得特區政府及建制派聆聽。官員近年雖然多提「深層次矛盾」,但仍然不敢挑戰工商界、鄉事派等既得利益者,未有廣泛收地建屋,最近更撤回一手樓空置稅草案。

香港貧者無立錐之地,市民終日為口奔馳,這些都是積聚民怨的底因。張曉明6月在另一場合表示香港主要的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其時我們便不諱言地指出其非。所謂「無風不起浪」,政治風波這麼輕易就能令大量年輕人冒着牢獄之災的風險成為「勇武」,為官者必須問烈火底下的乾柴是什麼。《港區國安法》可能令一些人卻步,但如果不推行經濟及社會改革,那無法從根本去除孕育社會躁動的土壤,難保將來不會再引起更大的問題。

反思為何年輕人不認中

除了特區政府要推動經濟及社會政策改革外,中央治港體系亦應自我檢討過往工作之不足。有人說街頭示威是外部勢力在香港「興風作浪」,惟物先腐而後蟲生,港獨及抱特朗普大腿的主張能夠在香港有市場,反映的是香港人對內地的疏離感。回歸以降,中聯辦以至建制派陣營致力推廣對中國的認識及歸屬感。雖然在反修例運動前,不少年輕人北上消費,對內地來港的茶店趨之若鶩,也追看內地的綜藝或影視節目,但為何這融合趨勢如此不堪一擊,甚至許多年輕人現在根本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些涉及更複雜的社會及文化因素,單靠《港區國安法》等硬招顯然也不足為用,而是在考驗我們是否真的讀懂香港這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