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反映的是過度消費?
今年雙十一,「尾款人」一詞在內地網絡爆紅。「尾款人」原指於雙十一參加活動預售後須支付尾款的消費者,後用來廣泛調侃預支或過度消費而欠款的群體,比如「定金的時候感覺什麼都買得起,加油尾款人」,「定金一時爽,尾款想撞牆」等。香港雖沒興起「尾款人」一詞,但其現象卻是不乏。近年網購的發達和來自內地的影響,也令消費容易變了消費主義。
香港教育大學2018年一項中學生消費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者曾入不敷支,當中近三分一曾「超支」達三個月或以上。而消委會在去年6月針對本地借貸市場的研究也顯示,逾六成在職年輕受訪者曾入不敷支,近三分一曾負債。而他們借貸的主要原因是「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支付消閒娛樂上的花費」。
雖然消費行為和理念屬個人自由,但借貸消費且年輕化的趨勢會令市民容易陷入財困,也可能會對社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政府也有責任從教育和貸款監督等幾方面,監察社會過度消費可能帶來的危機。
消費習慣待研究
在教育方面,理財規劃教育在香港並不普及。而香港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更指出,目前香港的理財教育更將焦點主要集中在投資,只有8%的課程以怎樣正確使用信用產品及管理債務為重點。而根據委員會的研究,香港青年的理財知識更呈倒退現象,2018年18-29歲青年的金融理財知識只有13.5分(21分滿分),比2015年顯著下降。因此,政府推動相關教育的普及,無論是對個體的發展規劃還是社會整體的經濟健康都能有所裨益。
與之相關的,是政府對社會消費習慣的研究。與內地相比,香港的網購相關數據比較匱乏,令相關團體難以獲得足夠數據去觀察和分析香港青年的網購習慣。現時政府統計處的網購商品或服務分類亦未及時更新,未能反映青年網上消費的新趨勢,比如未有包括網上串流服務和網遊課金等類別。因此政府應加強相關調查與統計工作,才能幫助推動社會對網絡消費的了解,並及時就相關情況提出建議。
現代社會貸款的便利,一方面為預支和過度消費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也容易成為經濟低迷時人們輕信的救命稻草。而無論是在那種情況之下,不良放貸都容易增加財困及破產的可能,長遠也不利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因此監管放債行為和機構,也可促進社會健康消費。然而目前香港僅依靠1980年制定的《放債人條例》規管,一方面未能有效杜絕放債人透過不良經營手法,例如進取的市場營銷、強調快速獲批、無需收入證明等,催生借款人過度借貸,另一方面也未能杜絕放債人使用不恰當的收債給借貸人施加壓力。當局可參考日本在這方面不斷完善和細化的監管,設定放貸總額與年入的百分比,放貸必須索取稅務文件或收入證明等方法,減緩過度貸款的問題。
消費本是好事,消費模式與觀念也是個人選擇。只是放貸人為了盈利有時不顧借貸人的財政健康,商業活動亦鼓勵超支消費的話,便容易潛藏危機。尤其借貸消費年輕化的話,政府更應成為理性的擔當,通過理財教育的普及、貸款的監管,讓市場活動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