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金如土的雙十一 與年輕人焦慮的未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844年,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名為《項鍊》的短篇小說,講述公務員之妻瑪蒂爾德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以在晚會上炫耀自己。不料項鍊丟失,她只能耗費十年光陰,節衣縮食,為別人打工,以償還那一晚的虛榮。諷刺的是,故事最後,瑪蒂爾德才得知所借的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
2019年,不少內地青年在雙十一揮土如金,但統計數據卻揭露他們存款不足,負債累累,這與瑪蒂爾德借項鍊之舉何其相似。青年又是否意識到,下單那一時的快感,可能如瑪蒂爾德那一晚的項鍊虛榮一般,只是一文不值的贗品。

每年的雙十一(11月11日),已成內地的網購促銷日。自淘寶商城2009年11月11日首次舉辦並遠超預期般受歡迎以來,雙十一已成為中國電商的年度盛事,網民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

2019年的雙十一,僅淘寶天貓平台單日創下2684億的成交額,比去年增長逾500億。雖然今年度的詳細報告尚未出,然而根據過往經驗,主要買家集中在年輕群體。過去兩年,35歲以下的用戶佔比八成多。

年輕人在雙十一火揮金如土,背後卻與「窮」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智聯招聘發佈的《2018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兩成二白領處於負債狀態,兩成存款僅為10,000至30,000人民幣,存款50,000以上的白領不足一成八。也即是說,不少年輕人「零儲蓄、高負債」,難怪兩成白領選擇「窮」作為他們一年職場狀態的總結。

這種「窮」與「富」在個人身上的反差,令網絡上興起不少流行用語,比如「隱形窮人」、「精緻窮」、「吃土」等。這些詞語和現象的背後,是年輕人在低收入跟高物質生活之間的掙扎,是他們只能在「精緻」(高檔)和儲蓄二選一的窘迫,是瑪蒂爾德借來的項鍊。

「隱形貧困人口」:指表面看著光鮮亮麗,人前會行高消費,人後極度節儉,沒有存款,甚至信用卡巨額透支的人。

「精緻窮」:雖然賺的不多,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追求精緻,為了自己所嚮往的生活和喜歡的東西變窮。

「吃土」:指窮到沒錢吃飯只能吃土,後來引申為強調購物的瘋狂程度,即超預算購買時自嘲花銷太大下個月「吃土」。

被構建的精緻與需求

物質生活和消費固然帶來感官上的愉悅,然而,這是人追求「精緻」的真正原因嗎?「精緻」更為重要意義是,它把人區分開來,代表社會地位獲「認可」的階級。

從古至今,社會地位的認可標準皆由少數人構建。比如台灣歷史學者王鴻泰在《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一文中,指出中國古代社會以古玩字畫為「雅」、為精品。商賈又通過培養子女賞玩古玩字畫,維持這種上層文化的身分象徵。及至現代社會,我們可見古玩字玩換成了名牌皮包、服飾等高檔消費,但這種文化建構其實沒有改變。品牌和媒體不遺餘力地透過廣告,定義何謂「雅」和高檔,吸引消費者踏上追隨之路。

2018「雙十一」全網零售額前五品牌零售佔比蘋果:5.2%
小米:1.8%
美的:1.7%
海爾:1.4%
華為:1.0%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精緻窮的隱憂

盲目追求「精緻」消費,代價是年輕人的遠憂與近慮。遠憂在於透支未來。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聯合發佈的《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逾半18歲至34歲的內地青年未開始儲蓄,四成多人即使儲蓄,每月只得994元人民幣。年輕人透支未來換取眼下的高品質生活和滿足,不僅對自己的未來不負責任,也對社會保障帶來負擔。

至於近慮,依賴貸款消費,催生許多悲劇。這幾年,貸款公司向內地校園招手,吸引在校或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提供程序簡單的申請貸款,使他們陷入輕易滿足物慾的誘惑,走向不能自拔的泥潭。小額貸款平台規範有限,除了利率高企,甚至以裸照或視頻作為借貸依據,最終不少青少年被逼非自願工作,甚至自殺。

所謂「莫欺少年窮」,意指年輕人物質即使匱乏,未來仍有無限可能,不可小覷。然而,若然少年追逐於商家構建的海市蜃樓,只知追求「精緻」消費,只怕將未來無限的可能毀於一時的物慾滿足。而且低儲蓄、高透支所帶來的焦慮,終將吞噬消費主義帶來的快感。瑪蒂爾德為借來的假項鍊,付出了十年的勞苦,我們更要思考,為商家編織的幻覺,我們要付出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