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商會倡設6元「附加費」 司機與乘客利益何保障?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及的士車行車主協會聯同多個的士團體,周一(19日)聯署去信運輸署,正式申請每程對乘客徵收額外6元的保險附加費。的士團體在聯署信中提到,自6月起與與運輸及房屋局、運輸署、保監局會面討論的士保險事宜無果,而兩年多前業界的加價申請落實無期,保費加幅超出通脹逾倍,的士團體形容申請加價轉市民「實非得已」。

疫情影響下,多輛的士於國際金融中心外的的士站排隊接客。(黃偉倫攝)

車齡、年齡夾擊 保費加幅近倍

的士經營成本包括汽價、車租、保費、牌照費、登記費,以及保養及維修的費用等。隨的士車齡增長,以及行業司機趨向老年化,的士業界的保養及維修的費用可能相應增加。而意外發生的機率按年提高同時,保險公司又基於以上原因提高保費。兩者的連帶效應,首先令的士業界的營運成本上漲,其次也使保費加幅可以超出通脹,的士業界可謂兩面受敵。

今年5月便有一批的士司機向議員反映,表示的士保險費用今年疫市飆升一倍,讓車主難以承擔。其中一位持有兩部的士、年約70歲的車主表示,因其的士車齡達17年或以上,保險公司以車齡太舊為由拒保,亦有公司以他年齡超過68歲為由,提高其保險附加費約20%至100%。而去年曾有的士因意外被其他車輛撞到,司機雖已向對方索償,但保險公司仍取消其保費折扣約3成,保險費從2.8萬元上升至5.7萬元。一旦的士無法續保,或保費高於車主可承擔範圍,這些的士都可能無法駛上街道,不能載客。

+2

雖有加價空間 或陷惡性循環

車主將成本轉嫁司機,司機將加價幅度轉嫁乘客,最終受害者無疑是一眾需要乘搭的士的市民。然而自政府停發的士牌後,的士牌照價格水漲船高,牌照性質亦已變成個人投資,若要求政府付出公帑為保險公司及的士業界付出額外資助,亦難言有理。政府部門固然應負上的士業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斡旋責任,但若三方不能達成協議,社會亦可能要做好的士加價的心理準備。更根本而言,當局實應檢討政策,考慮開放的士牌照申請,增加良性競爭。

參考2017年Carspring公司的《的士價格指數》,鄰近香港的東京、首爾等大城市的士價格佔市民月入的比重其實相對較高,比較而言香港的士收費確有一定加價空間。不過,香港的士服務質素長期遭到市民詬病,政府若給予的士加價空間,同時亦須正視此一問題。否則就算當局允許業界加價再多,市民最終都會選搭其他交通工具,甚或使用其他叫車程式,長遠而言的士業界仍難扭轉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