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否大刀闊斧解決住屋問題?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核心責任。隨著經濟發展,城市樓價飆升,政府的思維、決策與魄力更決定了住屋會否變成棘手問題。當一水之隔的深圳正向新加坡學師,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壓低樓價時,香港政府卻仍不敢大刀闊斧觸碰既得利益階層,畏首畏尾讓以發揮政府二次分配的角色。
深圳去年房地產投資額達到3059億元人民幣,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的增加值8.5%,稅收逾13%。但樓價熾熱也衍生住屋問題,同年上半年深圳樓價是收入的36倍,數字全國最高。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的《2019年320個城市房價排行榜》顯示,深圳樓價比北京貴近2,500元,比上海高多兩成,近兩倍於廣州,位列全國之首。深圳買難愈來愈難,這問題會否導致人才流失,亦一度成爲内地互聯網討論平台「知乎」上的熱門話題。
人均323平方呎
但深圳政府及早意識到問題,2007年已考慮於商品住房之外增加保障住屋需要,並於2018年進行第二次房改,根據民生需求建立私樓與政府資助房屋4比6的的供應結構,並計劃至2035年增加170萬住屋單位,其中公共住房不少於100萬個,讓更多市民通過公共住房解決住房困難。
上周五(8月28日),深圳住房和建設局局長張學凡再次强調向新加坡學習,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實現六比四的住房比例,更提出期望在「十四五」期間將深圳人均住房面積從27.8平方米(約299平方呎)提高到30平方米(約323平方呎),改善住房質量。2020年上半年疫情穩定後,深圳房價再次上揚。7月15日,政府推出號稱最嚴格的樓市限購令,試圖為樓市降溫。
另一方面,深圳在土地供應上也相當積極。2018年6月,深圳更以公眾利益為由,無償收回地處深圳福田中心區、佔地133公頃、只限1,700名高球場會員專享的高爾夫球場,並納入香蜜湖片區未來的規劃當中,即使相關公司提出續約延長土地使用權的申請,亦未獲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批准。
反觀香港,樓市更熾熱,房屋問題更嚴峻,惟政府面對既得利益群體畏首畏尾,不敢大刀闊斧改革。至今未使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開發1700公頃的棕地和逾千公頃發展商囤積的農地。172公頃粉嶺高爾夫球場也只敢收回32公頃,本可興建3萬公營單位、滿足一年《長遠房屋策略》供應目標需求的土地,現在只能興建約4600個公營單位,顯得杯水車薪。對原住民的丁權問題,政府更是未有觸及。
不論是深圳師法的新加坡或深圳本身,都說明了住屋難並非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視乎政府是否主動和有魄力,還是死守「大市場、小政府」的教條,任由樓市被扭曲。香港市民要蝸居劏房,責任必然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