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了台灣的李登輝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以97歲高齡離世,不少人肯定他的正面貢獻,包括讓台灣和平地轉型民主。然而,我們不能忽略台灣社會對其的正面評價,以至今時今日台灣人拒斥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意識形態,乃李登輝重構歷史改造台灣的結果。
較年輕的台灣人或許很難想像,今時今日被視為「台獨」精神領袖的李登輝,曾經是高舉「中國人」身份的政治旗手。根據長期在台灣追蹤認同變遷的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民調,1994年前的台灣人更多認同中國人的身份,惟當年首次出現「黃金交叉」,台灣人認同才不斷攀高。
李登輝:台灣「出埃及」
當年兩岸發生「千島湖事件」,李登輝政府刻意放大台灣人被大陸人殺害的身份對立,在電視鏡頭前痛斥中共政權是「土匪」,點燃了台灣社會反對中國人身份的情緒。同樣在那一年,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提出「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說法,形容台灣像《出埃及記》的摩西般走出紅海,來到寶島。
再者,李登輝可謂相當「哈日」,任內在教科書內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為台灣帶來的「現代性」,被視為美化日本殖民政權。李登輝通過軟性手法,推廣他扭曲的史觀及「台灣魂」論述。此後的陳水扁及蔡英文兩任民進黨總統,同樣在歷史教科書着手,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之內等。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今台灣空前高漲的「天然獨」絕不天然,而是政治人物刻意形塑出來的結果。
身份認同的撕裂
毋容置疑,李登輝可以有其史觀及身份認同,但其以政權之力如此推廣,對台灣人是好是壞,卻是不得不深思甚至批判的問題。在李登輝離去的當下,回過頭去看這段歷程,「阿輝伯」雖然讓台獨意識成為社會的主流,但對兩岸關係百害無利。在目前及將來的政治現實底下,台灣人將會面對又一次的精神認同張力。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便曾形容,李登輝將會令台灣人「更加痛苦」。
毫無疑問,李登輝對台灣的民主轉型有不可抹滅的貢獻。不過,政治尚且不限於民主,更何況一個社會之整體發展?香港與台灣向來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各自曾承受殖民統治的歷史。如何正確面對殖民歷史及其國族認同,並在符合政治及歷史現實的前提下推動社會發展,既是李登輝在台灣沒有做好的一頁,也是香港人——尤其是政治人物——需要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