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龍舟賽事的端午節
端午節周四(25日)到來,節日除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農厝5月5日在古時亦稱惡月惡日,有傳說指當時民眾會在端午正日「驅五毒」,透過祭祀防避害病、掃除瘟疫。今年新冠疫情下的端午節,不幸地比以往的端午更加「應節」。
疫情影響 龍舟競渡取消
今年本港受疫情影響,端午節缺少了傳統的龍舟比賽,令不少市民失望。由3月開始,本港多項龍舟賽事已相繼取消及延期,雖然本地疫情大致受控,然而全球疫情至今仍未退卻,原定於端午正日舉行的大埔、屯門、西貢、長洲、大澳賽事取消,沙田、香港仔、赤柱的賽事亦分別延期。今年端午少了龍舟競渡,相信不少市民都會覺得不習慣。
關於龍舟文化的起源,不少傳說指是當時民眾競相划船希望尋回屈原屍體。但到了今時今日,龍舟競渡已漸發展成一項具本地特色的運動項目,目前在本港多間學校、不同政府團體、公司都會組成龍隊在端午出戰,例如去年沙田龍舟競賽便有消防、機電署、浸會大學、電視台等多支隊伍參加。今年龍舟賽因疫情取消,或許也是機會讓社會反思龍舟文化該如何傳承。
港產片《逆流大叔》劇照:
龍舟發展從何起步?
早在今年1月,「龍舟」一詞已在區議會上掀起過一些波瀾。當時大埔區議會否決一項由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及大埔體育會申請的百萬元款項,隨之引來民政事務署向大埔區議會發信,稱不排除會重新審視撥款項目。該份百萬申請書可謂甚具爭議,例如人工支出龐大、開支雜費過多等,一區龍舟賽事需否100萬元在當時備受爭議。
自2011年起,每年端午節於大澳使用龍舟祭祀的傳統儀式——大澳端午龍舟遊涌便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式起源於19世紀,原意利用小艇承載各廟宇神像在水道遊走,用於消除瘟疫。而隨着龍舟比賽成為每年端午必備節目,以及近年在港舉行的國際龍舟賽事增加,也使以往用以祭祀的龍舟,正以另外一種形式傳承下去。
若要透過體育競技方式將龍舟文化保留下來,除了向體育會撥款籌辦比賽,政府也可以向學校入手,直接資助學界,鼓勵學生參與龍舟項目。根據去年香港大專龍舟錦標賽紀錄,目前本港已至少七間院校組成龍舟隊伍。惟在中學方面,對比傳統籃球足球隊伍,組隊扒龍舟的中學始終屬於少數。為給予中學生多一門運動選擇,也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政府其實可考慮向中學撥款,給予資源讓中學生參加龍舟訓練。讓龍舟競渡變成一門具本地特色的體育項目,鼓勵中學生參與學界賽事,相信是讓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