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島難成宜居之地
據《香港01》引述資深建制派人士的消息,中央政府正研究在大嶼山以南、原屬珠海市的桂山島填海,再借讓給港府興建房屋,以解決本港積存已久的土地問題。然而,桂山島不但距離本港的商業中心甚遠,其地勢亦難以符合城市化需要的環境條件,故難以成為另一個理想宜居的新市鎮。
據悉,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兩會提及本港的深層次問題後,中央政府正研究新一輪挺港政策。有資深建制派人士透露,北京有意在珠海水域的桂山島附近大幅填海,再租借給特區政府建屋,疏導樓市的壓力。該消息人士估計,中央目前未有定案,相信會待「港區國安法」塵埃落定後才正式公布。
位置先天不適合
本港存在房屋短缺乃是毋庸置疑,但發展桂山島充其量只能緩解覓地之難,而計劃的總體成效還須端視其他配套。早在90年代初,桂山島曾與外伶仃島齊名,同為港人趕乘「洗頭艇」尋樂作樂的「性地」,但隨着赤臘角機場落成和內地的「掃黃」行動,近年該島已轉型為旅遊、消閒之地。不過即使該島已有經濟活動的足跡,亦不代表可輕易轉化成港人日常生活的空間。
由於桂山島距離大嶼山以南約4.8公里,位置遠離中環及尖沙咀等核心商業區,而鄰近只有東涌和機場,可提供數量和種類不多的職位,故要吸引市民遷入桂山島,除了另建中心商業區,只有縮短交通距離,才能扭轉桂山島的地理劣勢。縱然早在傳聞傳出前,已有政黨提出過類似倡議,並估算該島來往香港核心商業區,只須30分鐘至45分鐘高速船程,但高速船程的收費昂貴、且班次比巴士更要疏落得多,難以符合在職人士對居住地點的要求。
再者,內地亦有研究指出,桂山島的空間形態存有「先天不足」,導致島上的居民陸續放棄原有的生活遷至珠海。據吉林大學的姚力豪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高斯如所描述,「桂山全島以山地為主,山峰多石,可建設用地少且高差較大,受到地形與傳統聚居形態的影響⋯⋯房屋只能依山坡而建⋯⋯對居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表現出小島人居環境宜居性差⋯⋯」儘管上述的地理局限部分可靠填海來增加可用的土地面積,但水資源和地形對居民的活動限制,未必可藉現今的技術解決。
按新民黨在2018年的倡議估計,若以桂山島作為填海工程基礎,可為香港帶來約2,000公頃土地供應,並供50萬人居住,其人口規模可比屯門或將軍澳。可是,由於桂山島的位置偏遠,鄰近亦無大型商業中心可作為居民經濟活動的據點,故只能視作「頭痛醫痛、腳痛醫痛」的方案,即使能紓解房屋不足,但同時會衍生其他交通、就業等問題,未必可滿足港人現有的生活模式和活動範圍。既然遠水不救近火,當局為何不先發展新界的棕地和農地,捨難取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