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睡的人也是時候醒了|于品海
【註: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人大剛公布審議「港版國安法」】
疫情很快會過去,是否重現無法預測。反修例騷亂逐步沉寂,但騷亂再現卻是必然的。疫情的未來由科學決定,只要研製好疫苗、預備好治療所需的藥物、管理好公共衞生,疫情就算再來,也不會太嚴重。但社會沒有重視反修例騷亂的根本原因,就像「佔中」之後,大家以為雨過天晴,結果一桶冰水淋下來,連裝睡的人都無法不清醒。反修例騷亂是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而起,但情況如此激烈,卻與修例無關;就好像「佔中」可能是打着爭取普選的口號,但情況發展到如此混亂地步,卻不是只因為普選。社會的既得利益結構無法改變,公平正義無法保證,就等同沒有疫苗和藥物,騷亂當然會重現,政治不可能穩定。
拉布改變不了規則與權力天秤
為了分享反修例騷亂的「成果」,作為主持的公民黨郭榮鏗議員在去年 10月的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選舉中蓄意拉布,當時社會氣氛和形勢對建制不利,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和內會主席李慧琼採取綏靖政策,避重就輕,結果是內會工作拖延了半年多,立法會幾近停擺,不少立法延期,包括《國歌法》。中央政府年初開始改變治港方略,「夏駱新局」手法利落、態度強硬,近期情況急速扭轉。兩個星期內,李慧琼重新執掌內會,梁君彥強硬剪布,出手完成內會主席選舉。郭榮鏗看似來勢洶洶,主導大局,但對方一出手,卻瞬間敗下陣來。
以前還算斯文的公民黨和民主黨成為議會內的勇武派,市民難以想像過往的公民黨議員余若薇或梁家傑,民主黨的劉慧卿和楊森等人,會在議會中上演這樣的大龍鳳。一些人解釋這是泛民議員受到勇武派劫持,去年底區議會選舉中獲勝的素人區議員聯署要求泛民立法會議員死守內會主席選舉拉布僵局,指稱退讓就是對反修例運動的背叛。看來民粹力量確實厲害,連位高「權重」的立法會議員也要聽這些缺乏權力的區議員指點江山,泛民大黨也要臣服於一批散兵游勇的麾下。
然而,無論政治口號與政見如何響亮,都無法擺脫現實規則和權力的天秤。中聯辦一紙答記者問就讓遊戲的結果顛倒過來,既然如此,為什麼鬧劇要上演這麼久?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為這個城市的政治文明有所承擔,立法會主席如此,民建聯主席也是不知進退,更不用說公民黨和民主黨的民意代表們。這些政治人物口頭上都堅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但還是要中聯辦拍枱之後才知道撥亂反正。「港版國安法」也是在如此背景下出台。究竟是誰在破壞高度自治,是誰在邀請中央「干預」,是拉布的泛民,還是有權不用的建制?9月要舉行立法會選舉,泛民和建制議員都不願意得罪自己的選民,做事缺乏原則;中聯辦必然也關心選情,但估計它認為政治規矩比一時的勝敗更值得維護。
選舉是選擇民意代表,立法會選舉更要為香港挑選制定法律的成員,權力不能說不大。去年的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和素人候選人大勝,因而對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雄心萬丈,認為有機會拿下過半數議席,控制大局。疫情將這種想像狠狠地打回現實,大家都遭遇激情之後的冷淡,若維持不了溫度,就會前功盡棄。有見及此,泛民立法會議員們在內會選舉中盡情阻撓變得順理成章,原本斯文的變成叫囂機器、曾經愛惜羽毛的也勇武前進、守法的變成以身試法,甚至有計劃地干擾議會運作,為的是向民粹勢力表態,證明自己也會為「公義」犧牲。然而,大家都知道,公義並非如此輕薄,更無法通過粗暴的手段獲得,政府做不到,泛民亦做不到。
民粹政治下偽命題遮蓋真議題
前兩天,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宣誓就職,開展第二個任期。一年多前的蔡英文是台灣選舉的票房毒藥,連黨內同志都憂慮失去執政權,她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倒戈挑戰,幸好她選舉操作還算做得不錯,保住了黨內初選,最終高票贏取大位。為什麼台灣絲毫未變但輿情卻如此峰迴路轉?通過政治和輿論操作,民情可以發生很大變化,兩年多來看似兒戲但又是政治現實的民意大起大落,蔚為奇觀。這是選舉應有的規律嗎?或許應該反過來問,選舉不是這樣應該是怎樣?
美國年底舉行總統選舉,選戰早已開打,中國更成為關鍵議題之一。競逐連任的特朗普民望由於疫情而大起大落,疫情究竟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至今沒有明確指向。然而,沒有人會懷疑中美關係將會是凶多吉少。如果香港和台灣的政治波動已經與中美關係掛扣,美國的選舉以及相關的政治操作自然會讓港台共振。究竟是什麼將它們都串聯起來?當然是選舉。選舉常年發生,為什麼最近特別容易有效果?很簡單,近年的選舉政治逐步走向民粹,民粹政治的特徵就是效用外溢。當社會衝突陡增,源頭又是經濟利益分配不均,民粹政治自然脫穎而出。
選舉的共同性就是議題操作,議題可以是真議題,也可以是假議題,或者徹底是偽命題。以香港為例,不少人將中央政府「希望」香港成為「一國一制」設定為重要議題,事實上毫無根據,因為完全不符合政治邏輯。如果中央要香港實行「一國一制」,不需要大費周章,一道命令就可以了。中英聯合聲明對中國無約束力可言,它連協議都不是,更何況真正協議都可以隨意取消。美國只要發個通知給俄國,中程導彈協議就取消了;伊朗的六方核協議不也是美國總統一句話就改變了嗎;連巴黎氣候協議也是特朗普一句話美國就退出了。中英兩國就香港回歸發表的是「聲明」,香港維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方針,是由於中國堅持、嚴守《基本法》,英國和美國政府對此心知肚明,但它們絕口不提。一些政客將一項偽命題拿來操作,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它容易混淆市民視聽,但在不少時候都管用。
郭榮鏗在立法會內會的拉布操作就是假議題。為什麼?如果梁君彥和李慧琼在拉布發生之後一個月就做了剪布的安排,這場鬧劇不就早已收場了嗎?他們可能是缺乏政治魄力,所以沒有這樣做,卻讓泛民議員和支持者以為有了制勝一擊。其實這只是假像,只要對方一出手,即刻完敗。一項純屬炒作,毫無實力在背後支撐的政治操作,當然是假議題。但就算是假的,如果不處理好,也可以折騰半年多,在旁邊靜觀其變的利益攸關方固然七味雜陳,然而答案早就在那裏,沒有必要操心。
在政治角力中,什麼才是真議題?對立法會內會權力關係的聰明運用,讓李慧琼重拾主席權力,糾正之前的亂局;中聯辦不屬於《基本法》22條管轄,可以直接代表中央對港事務表態的身份由憲法和法律確認,幾天之後輿論就沉靜下來;年輕勇武示威者開始在法庭上承認觸犯暴動罪,判囚數以年計,「手足」只能暗自感慨;美國信口承諾,最終還是沒有在世衞大會動議討論台灣身份,台灣不被邀請參與,再次確認中國對美國的影響力比台灣大太多;中國對澳洲大麥和其他商品徵收關稅,澳洲連還手的想法都不敢,可以想像背後的實力計算;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數快達到十萬,失業率飆升到接近20%,已經威脅到特朗普的連任。這些都是真議題,無法被模糊,更無法蒙混過關,是背後實力的反映,對人身安全、政治地位與經濟利益都直接發生衝擊。
該向混水摸魚的選舉操作說不
真議題被假議題和偽命題遮蔽是選舉中的常態,這是選舉操作的本質。政治衝突通常是因為偽命題和假議題而起,最後因為真議題的出現而被消解掉,但在衝突過程中,不少人的利益會被損耗了,醒過來的時候已經傷痕累累。即使社會好不容易才將迷霧撥開,真議題逐步呈現,但要裝睡的人還是可以繼續裝着。一些學者和評論家還在為「黃色經濟圈」提供「理論」支援、少數人依然在組織示威,繼續宣示港獨,但參與者寥寥;台灣政府繼續欺騙人民西方國家會與自己站在一起抵抗中國,但事實上這些國家沒有一個願意為台灣做一件實事;美國總統口中繼續攻擊中國,但最近的戰略報告依然強調與中國保持合作的重要性。去年發生的反修例騷亂餘波猶在,一些人繼續提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但可能實現嗎?這些都是政客和操縱輿論的人推廣的假議題,就好像港獨一樣,從一開始就是偽命題。
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恪守法律被視為核心價值。秉行公義依靠法治的落實,但現實中法律由掌權者制定,離不開政治與權力的操作,甚至為權力護航。這是現代社會的真實政治倫理,放諸美、英皆是這樣。追求公義理所當然,但誤解權力、法律與公義的關係,只會帶來不切實際的遐想。為什麼有些人總認為自己就代表公義,而且想像着法律會服務他們所定義的公義?可能是政治人物和投機學者提出了一些謬論和不切實際的想像、迷惑了大家,也可能民眾就是願意被瞞騙。
讓人擔憂的是這樣的誤解和迷思並不罕見,而且逐漸變成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們看見提倡武力的勇武派一事無成,折騰了九個多月,徒勞無功,損人害己,一些年輕人甚至斷送一生;提倡港獨的只是在高談闊論,明知真要實施的話最終車毀人亡,真會嘗試的人不多。參與政治遊戲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錢,不懂得見好就收,混淆了自己究竟要爭取什麼,自我蒙騙一時或許還可以,想完勝但又要戴上頭盔,成功機會不可能大,最後只會是一頭灰。
每當選舉將至,政壇就會群魔亂舞,見獵心喜,認為是名成利就的好機會。但對那些只懂得謀取私利,挑撥離間,不做具體工作,口沫橫飛的人,社會為什麼給予其混水摸魚的機會?
剛要發表這篇文章,中央宣布要為香港制定國安法,再一次說明,實力是政治的後盾,政治口號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不堪一擊。如果大家選擇繼續沉睡,將無法看到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