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9】土地房屋問題嚴峻 政府勿再令市民失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16日)宣讀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她周二見記者時預告,報告將聚焦土地房屋政策。土地房屋問題是香港深層次結構矛盾的癥結,當中牽涉眾多既得利益勢力,對此回歸以來歷屆政府一直無法克服。雖然各界早已通過去年的「土地大辯論」,明白到主流民意急切期盼住屋困局獲得解決,但林鄭一直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如今政府在持續多月的反修例運動後才後知後覺地聚焦這個問題,無疑是可悲的。但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這份《施政報告》成為衡量當局是否真正痛定思痛、認識香港核心社會問題的為關鍵指標。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接受內地《環球時報》訪問時承認,土地房屋是香港社會「最痛」的問題,估計未來五年若要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的話,有好幾個項目陸陸續續要鋪開,這些項目加起來,要收的土地有超過700公頃。陳茂波看似決心十足,但只是口惠而實不至──港府年初才在極少數既得利益勢力阻撓下,拂逆主流民意,僅把粉嶺高爾夫球場中的32公頃土地收回用作建屋,其餘140公頃土地則絲毫不動。對此我們已多番質問,為什麼政府沒有魄力全面收回粉嶺高球場,以展示打破土地困局的魄力?

陳茂波所說的700公頃土地看似很多,實際上卻沒有超出香港的土地承受能力。本港近4,400公頃農地中,超過1,000公頃由四大地產商持有,處於閒置或荒廢狀態;與此同時,政府為「丁屋」預留的「鄉村式發展用地」多達900多公頃,又有大量「棕地」被用作貨櫃場、停車場,甚至垃圾處理場。從這些數字來看,香港顯然不欠缺土地,真正問題是土地沒有被妥善運用。

珍貴的土地資源沒有被善用,加上在住屋需求殷切下,香港連續九年「榮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地區。許多市民窮一生精力「供樓」,或者把收入中一大部分用於繳付租金,可支配收入備受擠壓,導致生活品質下降。《香港01》不止一次批評,香港存在一個「官商共治」的龐大既得利益結構。政府迷信「大市場小政府」的意識形態,把土地主導權「外判」給地產商。在這種情況下,住屋問題極其嚴峻,連帶市民的升學、就業、結婚、退休等人生大計亦受到影響。假如港府繼續執迷不悟,視干預為萬惡,拒絕重拾土地住屋政策主導權,便很難把市民從住屋枷鎖中解放出來。

港府實在不應坐視作為香港最大既得利益者的地產霸權繼續壟斷,而是應該以無比魄力重奪土地應用與規劃的主導權,藉做好「二次分配」卸除市民「供樓」或「捱貴租」的包袱,也為年輕人免除後顧之憂,為他們創業或者發展其他個人興趣創造條件,令死氣沉沉的社會重新散發活力。

林鄭月娥早前為施政報告「放風」,提及將會出台不少措施,包括在天水圍天秀路公園旁邊的空地設置臨時街市,以及撥款105億元幫助舊樓業主維修樓宇、電梯。這些舉措當然值得支持,但畢竟只是小修小補,對於解決深層次結構矛盾、撼動扭曲的既得利益勢力,不見得有明顯效用。經歷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後,內地官媒、本地建制派,以至主流民意都要求港府切實解決土地住屋問題,林鄭能否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