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爆示威逾百人死 衝突背後存結構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伊拉克經歷了近一周的全國大型示威,至今已造成過百人死,逾六千人傷。示威者從抗議貪污、公共服務、失業問題,上升至對整個體制之不信任,否定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降的政治制度,要求政府全面改組。事情何以至此?

伊拉克爆發示威,有其經濟社會之遠因。自美國於2003年揮軍,伊拉克經歷被佔領、什葉及遜尼之宗派衝突、ISIS恐怖組織之興起、北部庫爾德族人之分離主義運動。16年戰亂後雖逐漸穩定,但薩爾姆被推翻以後的政權,仍然以挪用公款以自肥之貪腐情況惡名昭著。身為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之伊拉克,石油產量雖逐年回升,普通民眾卻毫無得益,在體制內沒有持份,貧富懸殊也極其嚴重,當中便以青年失業最為突出,官方數字達25%,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真實數字更高。繼去年政府在炎夏無法提供電力和食水,觸發民眾走上街頭後,最近民怨再度爆發。

伊拉克連日發生反政府示威,已造成逾100人死亡。(Reuters)

長年腐敗 矛盾直指制度結構

統領反恐部隊的中將阿沙迪(Abdul-Wahab al-Saadi)近日被裁撤,成為示威觸發點。阿沙迪因指揮有「黃金軍團」美譽的反恐部隊剿滅IS,多場戰事中立下大功而成為國家英雄。由於其部隊一直受美軍支援,又曾與美方人員會面,當其被裁撤時,其支持者便指其因受到由伊朗支持之伊拉克政府猜忌而遭「DQ」。全國最有名望、被視為能夠挑戰現有腐敗精英階層的惟一希望遭打壓,自然惹來其支持者強烈反彈。示威者亦不滿伊朗長年介入伊拉克內政,為政府撐腰,包括去年武力鎮壓示威。

自薩達姆年代及伊拉克戰爭以降,伊拉克亂局多少與宗派矛盾及外國勢力有關,但今次國內不論什葉或遜尼派,都聲援示威活動,反對已盡失民心的邁赫迪政府。

伊拉克局勢持續惡化,雖有美國入侵之遠因,然而經歷16年的重建,伊拉克政府依然無法解決人民電力、食水等基本設施,其貪腐形象深入民心,經濟不平等亦成為社會不穩之助燃劑。不少民眾對政治制度徹底失望,認為原本平衡各派利益的政治配額制淪為政治分贓,示威者視國會等政府機構所在的「綠區」為抗議目標。改革的最後希望阿沙迪遭「DQ」,令對政權徹底失望的群眾來一個絕望大爆發,而政府的強硬手段亦帶來反效果,令局勢持續惡化。

伊拉克示威:即使在宵禁期間,巴格達仍有大批民眾上街(路透社)

邁赫迪政府採取強硬手段,短短一周已導致過百人喪生。其標籤示威者為「暴徒」,頒佈宵禁令及斷網,但都被示威者所無視,繼續上街。統治精英亦僱用狙撃手及買兇殺死示威者,也令示威愈趨暴力。縱使邁赫迪於周六(5日)宣佈17項民生措施,包括津貼房屋及失業救濟等,卻因斷網造成的資訊封鎖而無法得到回應。不少伊拉克人民亦認為多年以來一直承諾改革,既得利益卻仍然穩如泰山,現今的小修小補已經是太遲太少,直言要推翻整套制度,反映其對後佔領時代的伊拉克政府徹底不信任。加上示威者沒有領袖、沒有大台,也令此場運動易發難收。

伊拉克長年戰亂,人命被視之草芥,示威僅一周死傷數字已以幾何級數上升。美國《華盛頓郵報》周一(7日)刊登一篇評論文章,題為〈在伊拉克和香港,抗命的示威者挑戰制度〉,將以繁華安全聞名的國際金融都市香港,與戰亂頻繁的中東失敗國家相提並論。伊拉克與香港面對的問題固然完全不同,香港局勢雖然不斷惡化,數人中彈中槍,卻未有人因此喪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不過兩地示威背後都有其複雜的結構問題,並非任何一方的強硬路線足可解決。香港表面繁榮昌盛,貧富懸殊卻極為嚴峻,甚至在今夏多人不惜擁抱「攬炒」思想。香港要走上伊拉克的道路嗎?示威者、沉默大多數以及從政者均須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