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困局求破 香港需要政治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9月2日),路透社引述一段據稱是早前特首林鄭月娥與商界人士會面時的錄音,當中林鄭語帶哽咽地承認,在香港引起了「不可原諒的混亂」,「如果我可以選擇,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辭職。」雖然她在周二的記者會上,聲稱從未向中央請辭,強調不會一走了之,但錄音證明了她曾有過辭職的念頭。反修例運動至今接近三個月,官民互信盡失,港府進退失據,反映林鄭已沒有政治能量。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怎能相信她有能耐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帶領香港重新出發?而更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回歸二十二年以來,香港總是沒有傑出的管治人才?

對於當下亂局的責任,林鄭的解釋顯然沒有多大說服力。她指香港局勢已提升至「國家層面」,特別是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作為特首化解香港危機的政治空間「非常有限」。平情而論,國安議題確實不是林鄭可以處理的,但她似乎忘記了,即使是相對簡單內部事務,她也處理失當。例如今次源於《逃犯條犯》修訂所引發的政治衝突,其實就是港府一手造成的。我們早於修例之初便指出,當局只懂照顧商界憂慮,以為條文「減辣」後便可在立法會闖關,沒有向社會大眾詳細解說,導致市民對修例的質疑和恐懼不斷發酵;而在「612」警民衝突後,當局無視各界呼籲,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錯過「拆彈」良機。多個錯誤層層疊加,局勢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香港01》從不認為反修例運動是單一政策失誤所造成的,兩個多月以來的政治衝突,實際上只是表徵,根本原因是深層次結構矛盾遲遲未獲解決。無可否認,不少市民曾對林鄭月娥寄予厚望,希望她能修補梁振英時代的社會撕裂,帶領香港重新起步。上台之初的林鄭曾經帶來一番新氣象,除了在政治上與泛民改善關係,在民生上亦有一些惠民措施,但這只是最基本的,因為在克服上文提及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以及撼動既得利益勢力特別是地產霸權上,這位號稱「好打得」的特首一直交白卷,有負市民期望。

特首林鄭月娥(左二)聯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左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三)於特首辦見記者。(高仲明攝)

政治不是一份工 對人民要有承擔

某程度上,林鄭月娥的失敗折射香港欠缺政治家的問題。政治人物若要成為為人稱頌的「政治家」,首先必須明白政治不是個人事業,更不只是一份工,而是對時代、對香港有所承擔的使命。對於社會問題,政治家不應採取小修小補的態度,而是應該負起了解情況、說明挑戰、謀劃未來,以及切實執行的重任。香港正面對社會轉型的巨大挑戰,「居安思危」與「火中取栗」都是香港政治家應有的認知,必須具備足夠識見與魄力推動社會與經濟改革。

林鄭不是第一個「出事」的特首。事實上,回歸以來有哪個特首不出事?董建華和梁振英看似有政治抱負,但都是眼高手低──前者的「八萬五」政策無疾而終,後者雖然展現解決住屋問題的決心,但到頭來樓價還是飆升,其以鬥爭為綱的管治方式甚至令社會陷入嚴重撕裂。出身公務員的曾蔭權和林鄭月娥則無法擺脫「打好呢份工」的短視、「走精面」心態,並且深受「小政府大市場」思維束縛,往往把商界利益置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漠視基層住屋等民生議題。不然,怎會發生曾蔭權停建居屋、林鄭拒絕全面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以解市民住屋燃眉之急的情況?

上月社福界舉辦靜默遊行,把一個寫道「政治問題」的汽球拋入政府總部,希望「將個波畀返林鄭」,要求政府正視民間訴求。(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林鄭月娥在周二的記者會上聲稱,儘管兩個月來經歷非常大的心路歷程,但最終都決定以能夠幫香港走出困局作考慮點。這番話難免令人想起董建華那句「要離開好易,留低需要好大勇氣」。這種表態看似激昂,但畢竟掩蓋不了缺乏智慧、管治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也許不能盲目推崇政治人物以「一走了之」的態度丟下自己製造的亂局,扮作瀟灑,可惜的是,林鄭這番閉門說出的「真心話」,也讓人看到她並不具備「承擔責任」、清理自己製造的爛攤子的政治魄力。

更令人扼腕的是,為何這麼多年來,香港未能出現真正的政治家,也顯然缺乏培養政治家的土壤?董建華說「要離開好易」也許是對的,由此帶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換個人能否治好香港的社會沉痾?根據《基本法》第53條,當行政長官不能履行職務時,由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依決臨時代理其職務,可是目前坐在這些位子上的人,又有哪一個有政治家的視野與氣魄,能夠讓香港人放心,帶領香港跨越難關,實現迫不及待的社會改革?

對港府來說,當務之急肯定是讓社會恢復平靜,但這不是終點。正如《香港01》社論早前指出,經歷政治動盪的香港,必須凝聚改革共識,通過建立有效機制,培育新一代能夠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的政治人才。否則,香港恐怕會繼續蹉跎,重蹈四任特首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