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沒有「毒」 學生明辨思考值得肯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內地中央電視台周日(8月25日)有節目主播批評香港教育有「毒」,直指通識科「毒」教材由「佔中分子」編寫,是煽動抗爭、污名化一國兩制,指明要「排毒消毒」,甚至「刮骨療毒」。片段將六月至今的風波歸因於通識科的「澆灌」,短片一出直登微博熱搜,通識科「教壞學生」的論調再次甚囂塵上。
此等論調實無疑是妖魔化通識教育科,將「反修例運動」簡單歸因於中學文憑試的一科通識科,實不可取。

(資料圖片)

首先,教材有「毒」與否,應該由具充分教學經驗的教師決定,而非社會輿論胡亂就個別內容作出批判。在校本政策之下,本港學校能自主選擇教材,教師每學年年尾均會開會選擇來年用書,好讓學校因應學生能力作出調整。

通識科老師陳志興接受央視訪問時,呼籲教育局取回通識教材的審批權,但此建議既不信任任教老師的判斷,亦難以實行。除了課本,通識科資料亦取材自近期新聞,教育局無時無刻逐頁逐句審批。故此,比起教育局介入審查,相信教師專業,讓在校老師做好把關工作,避免選擇質素低下的通識教材,才是更有效辦法。

香港一名通識教育老師陳志興呼籲,教育局一定要取回通識教材的審批權。(網上截圖)

其次,指通識科「澆灌」學生既定立場,實在與事實不符。通識科本意希望學生懂得分析資料,以理服人,並非要學生盲信某套既定價值。一般的通識課堂以至考試答題,資料均會為不同立場提供理據,並不存在偏頗。課堂所選用報章、數據、影片,都經過通識科老師開會決定選用,以資料的公信力、可靠性作為選用標準,社會應該相信教師專業判斷。是其是、非其非,是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教師的個人立場,並不影響學生閱讀不同角度資料後的結論。正如通識科教師陳曦彤曾指出,教師即使有個人見解,只要「分享時是建基事實,而不是用壓下去的方法向學生灌輸」,其實沒有問題。

(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而要通識科「消毒排毒」、「刮骨療毒」的言論,想法更是危險。通識科務求使學生認識社會事實,如因政治風波而要學生放棄事實,可謂因噎廢食,後果嚴重。教育界絕對不能接受莘莘學子無視真相,正因政治風波不斷,學生更需要明辨是非。本港居民一直有權參與選舉、投票,擁有集會、結社、言論自由,如果「刮骨療毒」是要排除中學課程的政治元素,做法不符現實。

分析事實、以理服人,乃學生終生所需。通識科的去留,並不能與反修例的風波掛勾。教育局多年主張學生要有批判思考,正是要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析判別,評論好壞」。中學生能對當前政治事件有所意見、有所批判,此乃社會未來之福,遠不是「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