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業.三】在「政治中立」下 能否保障教師的公民權利?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無可否認的是,在今天日益政治化的環境下,不論是在校園裏罷課,或是校園外的言論及行動,教師的政治參與不時受到批評,其對社會事件的表態也會遭放大,教師應如何自處?社會又應如可理解教師及教育界的角色及權利?

8月17日,教協發起主題為「守護下一代,為良知發聲」的教育界大遊行。(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教師先是公民,才是教師。」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形容,每個人先是社會的一員,隨後才由職業賦予身份,教師也毫不例外。每逢討論「教師專業」,不少組織也會提醒教師要「教育中立」,但梁恩榮卻認為,「教育中立」是一個「不倫不類」的詞彙,教師作為公民,必然有價值取向,在學理上「持平」才是較為準確的描述。

美國學者Joel Westheimer與Joseph Kahne在2004年就公民資質提出了三種公民分類:

盡本分的公民(Personally Responsible Citizen):強調個人責任、道德、倫理的實踐,講求自我負責,順服及循規蹈矩參與式的公民(Participatory Citizen):積極參與地方或國家層面的社會及政治運動公義取向的公民(Justice-oriented Citizen):分析及批判社會現象,主張社會公義

這三類型的公民對社會參與有着不同的態度及表徵,梁恩榮舉例說,「盡本分公民」不會有很特別的政治參與,只盡公民責任如在選舉中投票;「參與式的公民」除了有「盡本分公民」的特質外,會更進一步,如自發地領導及組織,幫助弱勢;而「公義取向的公民」除具備上述兩種公民的特質外,對社會及現存制度有較強的批判取向,了解社會的不公不義後,會採取行動嘗試改變,不會排除公民抗命。

除了履行基本公民責任外,亦有公民願意以行動改變社會現況。(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如果從公民資質分析,首兩類公民較為相近,他們看似沒有行動,但實質上親現狀,「他們認為現狀合理,所以繼續守法,如果有人有困難,我便試試幫助他人,他們對制度及其運作不抱疑問,(第二類)甚至想做領導加強鞏固,即社會通稱的「親建制」;而「公義取向的公民」用集體行動改善現況,具備反建制的元素。「如按此公民分類,中立的說法是立不住腳的,因教師作為公民,必然帶有一種意識形態。」梁恩榮指出,公民身份在教師生命中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每位教師都可被歸類至其中一類公民身份,只有程度之別,或是混合。

教師能否真的「中立」?

孫中山曾說:「政治是眾人之事。」在梁恩榮眼中,教師的公共性可體現於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及參與之上,而教師作為公民,實踐公民參與權利也無可厚非。對於較常發聲、活躍於社會運動的教師不時受到批評,梁恩榮解釋,「一個老師的公民身份及公共性,理應可正常地運作,大眾不應無限放大」,如果刻意將社會現況抽空只談職業,只會窒礙教師實踐的公共參與權利。他補充道,一個包容的社會明白及諒解公義取向的教師,而非一味指摘,但如果涉及暴力,不論職業都需負上刑責。

人人也是公民,但教師專業與公民身份是否構成一定的拉力及矛盾?梁恩榮認為,社會或可從《香港教育專業守則》找到啟示。為提高教師專業意識,教育署轄下的「教育工作者專業守則籌備委員會」於1990年10月公布《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專業守則》),規範教師的行為操守,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於2016年底提出修訂《專業守則》,迄今未有定稿。《專業守則》分為對專業、學生、同事、僱主、家長/監護人及公眾六個章節。當中「2.6對公眾的義務」提及,「當公眾意見分歧時,應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立場和觀點」(2.6.7)。

梁恩榮認為,在理性、客觀和持平的教學環境中,教師也可分享自己的價值觀。(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梁恩榮說,當社會及公共事務爭議放在眼前,人們受不同利益及價值觀影響,自然衍生不同看法,而老師讓學生從多角度看事物是最為重要的—檢視不同觀點、背後邏輯的強弱以及所反映的價值觀,也是公民教育及通識科最初階的要求。

那麼教師立場可如何處理?梁恩榮留意到,社會有觀點指出教師不應向學生分享自身立場,但他卻認為在學理上,秉持持平專業與表達個人立場並無衝突,在理性、客觀和持平的教學環境中,教師也可分享自己的價值觀,老師可以持平地就議題提出眾多立場,隨後再表達自身觀點及理據,由學生自己衡量及判斷。

「不分藍黃,只分黑白。」這句話不論在社交平台或現實均言猶在耳,教師在面對大是大非時,如何能多行一步?梁恩榮提及,《專業守則》寫道「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識」(2.6.9)。當中所寫的意識與香港核心價值非常接近,「如果某些社會現象踐踏香港核心價值,我會稱之為大是大非,因為『一國兩制』的重點就是保住香港的核心價值。」他分析道,「應以身作則履行公民的義務」(2.6.3)一段表示「這已不單是課堂教學的問題,老師要以身作則走出來捍衛。」如果回到教學上,梁恩榮認為教師可就行為、行為因由及後果作合理的分享,而非鼓動學生參與。

繼續閱讀︰【教育專業.四】教育局指引教師回答「不知道」 變相噤聲?

相關文章︰【教育專業.一】仇恨言論充斥下如何言教身教【教育專業.二】教師必須中立? 如何不讓立場影響教學

上文節錄自第17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26日)《教師中立與噤聲的迷思》。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