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業.一】仇恨言論充斥下如何言教身教
暑假已到尾聲,快將三個月的社會動蕩尚未落幕,校園在開學後也即將成為戰場。回到《逃犯條例》醞釀修訂之初,許多教師與數以萬計上街的市民訴求一致,但其政治參與不時遭到批評,對教師專業的質疑未曾停止:教師在課堂外利用公民力量制衡政府是違反教師專業,在個人社交圈子中發文表態也等同影響學生……種種論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在政治漩渦中,教師應如何自處?
如果從6月9日大遊行開始算起,這場反修例風波已踏入12周。在運動的第70天,教育界發起「守護下一代,為良知發聲」遊行。8月17日早上的遮打花園集會,一眾身穿黑衣的教師在滂沱大雨下舉起「守護下一代良知」、「憑老師守護」等標語,抗議政府漠視民間「五大訴求」。主辦單位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在過去兩個月的反修例活動中,有超過700人被拘捕,當中有教師,更多的是年輕人,面對政府的不回應和不作為,教協呼籲教師為良知發聲,讓年輕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除了家長帶同小孩出席教育界大遊行外,亦有中學生在遊行期間向教師致歉。遊行人士在步行往禮賓府期間不斷高叫「守護學子」、「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沒有暴徒,只有暴政」、「停止警暴」等口號。
教協宣布當日遊行有2.2萬人參與,警方說高峰時有8,300人參與,而在遊行前夕,教協對教師的呼籲早已濺起火花。打開教協Facebook專頁呼籲教師參與遊行帖文的留言,不難發現網民對教協發起集會及教師參與遊行評價兩極。一方感謝老師以身作則,為公義及學生未來發聲,另一方則批評教協及教師「教壞學生,禍害下一代」。例如,有人留言寫道:「原來呢一代,係由你哋教協咁樣教出嚟?不分是非黑白,指鹿為馬,嘩眾取寵,蠻不講理。一切暴力視而不見,只係盲目追求所謂『民主自由港獨』,你哋仲要延禍下一代?」有人則提出質疑,為何老師不可就個人立場表態,非要聯想老師會在校園鼓吹反政府不可?
「黃師」當道,誤人子弟?
「教師所面對的困境,很明顯是一種白色恐怖。」教協理事、通識科教師陳曦彤形容,除了社會參與外,日常教學上不論課堂操作、教材,以至在課堂的講話,也有「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陳曦彤說,「白色恐怖」早已在教育界瀰漫,近期因反修例事件加速發酵,令學校及老師面臨恆常的政治壓力,老師一舉一動都會被媒體放大、追擊,他自己也曾因指官方教材「洗腦」而遭到抨擊。
教育者教書育人,教師這個專業的職責不僅是在課堂上教授知識,還被要求以身作則傳授為人之道,當下香港「黃」「藍」壁壘分明,在不同政治立場的群體各自抱團取暖,在怨怒與仇恨充斥的社會撕裂氛圍裏,教師面對的壓力與挑戰確實顯而易見,當諸如前特首董建華等權貴公開怪罪通識科導致青年思想激進時,陳曦彤與一眾同工首當其衝。若為人師表者按捺不住,言行間授人以柄,隨時惹禍上身。
7月初,資深通識教師賴得鐘在個人社交平台帳戶上載「黑警死全家」頭像,事件曝光後備受非議,有建制網媒更翻出他在2014年雨傘運動的言論,抨擊他煽動及誤導學生。賴得鐘其後回應事件,承認圖片或令遵守警例執法的警員不安,隨即刪除頭像及致歉,其任教學校發聲明稱會跟進,賴得鐘亦去信考評局辭任公職,強調在履行職務時,其個人政治立場不會牽涉其中。
7月底,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助理校長戴健暉在Facebook個人帳戶發布針對警員的帖文,寫道祝福警察子女「活唔過七歲」、「20歲前死於非命」,期望令警察經歷被打「青年嘅父母同樣嘅切身之痛」。這些語帶仇恨的帖文遭公開後,前特首梁振英曾致函該校校監,批評戴健暉是「全球教育界之恥」,指其言詞令「全香港社會震驚」,又強調事件不得以「純屬個人意見」為辯解,要求書院馬上革除戴健暉。校方亦發出聲明譴責,其專責委員會已向教育局呈交調查報告。戴健暉本人即日移除帖文、收回言論及發表公開信致歉,惟事件並未平息,有團體先後到學校、教育局及教協請願,要求吊銷戴健暉的教師註冊。
戴健暉在公開信中辯解,眼見社會矛盾惡化,舊生在示威中受傷,更甚者對前景失望而試圖尋死,一時難以壓抑情緒,遂在面書(Facebook)的個人空間宣洩情緒,「事件令本人深切反省在社交網絡的言行舉止應合乎公眾的合理期望」。他又提出,「有關帖文屬朋友限閱,只供本人社交網絡內已被確認的朋友觀看,而本人一向為避免網上言論影響學生,涉及的面書戶口的朋友當中並沒有學校就讀的學生。其後被截圖轉放至其他的群組,引起散播仇恨的質疑,實非本人所願。」
言責自負看起來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但遭他人放大一舉一動,又是否在當事人的預想之內?說到這裏陳曦彤也不禁嘆了口氣,說自己在這場風波中也有不少情緒及想法,但不得不承認,有一些言論是需要小心處理的。
先就言論性質而言,陳曦彤分析,兩位教師面對如斯尷尬處境,或因其留言涉及仇恨言論(hate speech)。仇恨言論素來是言論自由的爭議議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障成為仇恨言論在美國不受限制的堅實後盾,但也不時隨着涉及仇恨言論的嚴重罪案發生而造成爭議,不乏論者指出言論自由不能無底線,仇恨言論會引伸更大的暴力甚至傷亡;在同樣強調言論自由的歐洲,多個國家明文限制仇恨言論或因社交網絡充斥相關內容而醞釀立法打擊。
「倒轉想想,同工表達想法時不要踩入仇恨性、宣洩性、侵害他人性命財產的言論角度。你說真話、全面的事實,乃至為教育界發聲的代價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大。」陳曦彤對兩位同工的做法有保留之餘又指出,另一點值得討論的是發表渠道,儘管兩件事性質並不完全相同,但不論是只供朋友瀏覽閱讀半私隱的帖文還是公開的頭像,從教師專業角度來說,也有一定原則需要注意:「坦白說,一般家長或社會人士會認為,教師的言行舉止不論在私在公都有一定文化道德上的要求,這些傳統的中國歷史價值觀令老師有較高的道德框架要求。」
「我認為老師所面對的壓力是頗大的,由私人訊息到更換頭像,以致在公共平台發聲,教師是有一定的操守及文化要求。」陳曦彤說,與其他職業相比,社會對教師的專業操守及品德抱有較大期望,教師除了授課以外,亦是學生榜樣,以身作則教導學生人生道理及做人處事態度,因此教師不但需要保持專業形象,一言一行都特別受重視,所衍生的言教身教影響亦是教師需要警惕之處。
明辯是非,由己做起
事實上,所有公民都有面對仇恨言論的限制——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公開呼籲市民使用暴力、傳媒人石鏡泉發表「藤條打仔論」,便引起社會一片譁然。陳曦彤認為,教師的身份更為敏感,但不應憑教師的政治立場來決定他們是否適合教育工作:「我自己也有很明確的政治立場,在Facebook上也有提及,但政治立場與教師專業操守的矛盾小很多,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矛盾。只要表達恰當,不要過度情緒化,分享時是建基事實,而不是用壓下去的方法向學生灌輸,在大部份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
現時不少教師基於工作需要或個人考量,會選擇在社交網站開設分身帳戶,與家長學生互動,不同帳戶發放的訊息也不盡相同。陳曦彤不時會在個人Facebook帳戶上發表政見,他不會主動邀請學生成為「朋友」,但願意接受學生的邀請。他坦言,不開設分身帳戶也有身教的考量,當使用同一個帳戶,發言的專注程度更高,他亦會因而不斷提醒自己教師的身份,他形容,這有點像警察的委任證:「我認為一個警察佩戴委任證,是提醒警察(自己)的身份,你不戴上委任證,其實暗示不想承受做錯事的後果,或減低承受後果的機會,這就是卸責,不願承擔身份帶給你的責任。」
陳曦彤進一步表示,老師當然可以開設另一帳戶,但如果那本來是一個是說真話的地方,設立分身等同於發出「各打五十大板的和諧信息」,「即告訴學生我不是講真話,也不能讓學生知道真正的陳曦彤是怎樣的」。在陳曦彤眼中,在社交平台上與學生有平等的交流,讓學生得悉自己日常的公民參與,再交由他們去思考及批判,都是寶貴的機會。
政府修訂《逃犯條例》以及警方清場時被指濫權所引發的示威浪潮及警民衝突延續至今,民間更先後發起「三罷」、集會及堵路等行動抗議。早於本月初,教協呼籲全港教職員響應全港大罷工,另一教育界組織教聯則先後呼籲老師謹守專業別帶學生遊行及反對發動教師參與罷工,稱將政治凌駕教育違反了專業精神。
陳曦彤說,他對於其他組織如何定義教育專業不太了解,但認為不少人會把教育專業矮化成為一種服務於某階層或權力架構的手段,繼而「僭建」教師專業目的就是要滿足政權。「左報最愛說『黃師』荼毒學生,違反教師專業,灌輸黃色(反政府)思想給學生。」面對這些批評,陳曦彤無奈地說:「說這些話的人很大機會不在教育前線,不了解這些學生想什麼。一個老師令全班某一、兩個學生完全聽話,其實超困難。大家做過學生也明白,有什麼可能像工廠生產罐頭(般把)人人(教育得)一模一樣?」
繼續閱讀:教師必須中立? 如何不讓立場影響教學
上文節錄自第17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26日)《年輕世代大暴走下 重思教育專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