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建組屋的新加坡依然社會不平等 香港有何借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不少香港人的印象中,新加坡的房屋制度給予大部分國民安穩居所,驅走社會怨氣。然而,自去年起當地冒起了兩個熱門詞語:社會不平等和唯才制度(meritocracy)。
新加坡民眾的感受和學者研究均顯示,當地貧富差距嚴重,上流機會趨窄,階級區隔日深。執政黨難以依舊推銷社會願景,國民也質疑政府的管治能力,連教育部長亦承認唯才制度出了問題。

不少人認為港府可向新加坡組屋政策借鏡。(羅君豪攝)

一本書、一套紀錄片、一套電影 引爆話題

新加坡炒起「社會不平等」和「唯才制度」兩詞,源於去年一連串學術圈、大眾文化和民間社會「意外的拍和」。在學術圈,新加坡的社會學者張優遠出版《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原來不平等是這樣的)一書,總結2013年至2016年與逾200名約月入1,500新加坡元基層市民的訪問和對他們生活的觀察,分析不平等是如何產生和複製,呈現表象背後的結構問題。這本書本引來社會廣泛迴響,首版迅即斷市,年底已賣出20,000本。

去年9月,新加坡《亞洲新聞頻道》的節目Regardless of Class(不分階級)亦討論階級問題,包括訪問了十數名來自各階層的中小學生。名校學生訴說自己未來想當醫生和律師,一般中學生則坦言使用的英語跟富裕學生不同,難以進入對方社交圈子,甚至被對方看低(註)。

無獨有偶,電影《我的超豪男友》去年在新加坡亦大收旺場,描述一名普通女子嫁入新加坡華人富豪家族的經歷,部分內容取材自真實世界的富豪奢華生活。也因為如此,市民驚訝當地的階級差距原來真的這麼闊,尤其是有長者每天靠執紙皮為生。比香港更糟的是,新加坡依賴過百萬廉價外地勞工支撐經濟,階級及族群差異顯而易見。總的來說,說社會不平等問題貫串去年的新加坡焦點,絕不為過。

(《我的超豪男友》劇照)

改善生活 不能止於有屋住

以堅尼系數比較香港和新加坡的貧富差距,新加坡在福利轉移前和後的數字較低,而且近十年的下降趨勢稍稍比香港明顯,但仍然高於0.4的警戒水平。學者張優遠亦指出,若果把貧窮定義為居民家庭入息低於中位數一半,在過貧窮生活的人口約為五分之一,跟香港不相伯仲。

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的人口住戶中位數收入 2006年   2016年  
  福利轉移前 福利轉移後 福利轉移前 福利轉移後
新加坡 0.470 0.418 0.458 0.402
香港 0.484 0.412 0.474 0.401

值得問的是,新加坡政府廣建住房,加上公積金制度和醫療保障,為何貧富差距仍然如此大?對社會有何後果?他們的教育制度又能否促進社會向上流動,減少社會不平等?

新加坡社會主流相信當地機會處處,在學校公平的考試、企業公平的選拔機制下,唯才制度可以區分出優異者,讓其逐漸上游;資質較差的人生活質素會較低,不平等是自然結果。不過,以教育系統為例,新加坡人學好英語可以累積文化和社會資本,但學者張優遠觀察到基層父母無法長期跟進子女的家課,無法身教或者購物課本學習英語,而中上階層的家長則能持續監察子女學習進度,又早已安排補習班,英語成績容易領先基層同學。簡單來說,政府忽略家庭在子女學習過程的影響力。

更甚者,盲信唯才制度已經浮現反效果,變成精英主義。成績差的兒童被人或者自我標籤為沒有出色,自我形象低落,缺乏學習動力後更難上進,形成惡性循環。對富裕階層而言,唯才制度則形成壓力,許勝不許敗。

唯才是用的機制若然失效,可產生連串問題。社會學者陳恩賜亦擔心階級分野會容易強化種族、宗教和語言區隔,令群體之間難以建立互信和同理心,容易出現張力。放眼至政治上的唯才是用原則,新加坡人也好奇政府和執政黨能否選出合適人才。若然社會不滿氣氛變濃,政府就要面對市民的挑戰,不論是體制內的政黨更迭,還是體制外的政治運動。

新加坡社會學者張優遠(Teo You Yenn)當地關心社會不平等,《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成了暢銷書。(個人網頁截圖)

階級差異若再擴張 新國管治挑戰更大

不平等和社會流動問題日益嚴重,新加坡政府官員逐漸察覺。上月27日教育部長王乙康承認唯才制度出了問題,但強調並未潰敗,承諾會設法增加底層群體的上流機會,包括學習資助、獎助學金、增加學前支援等。不過要真正治本,還要從根本着手,例如支援家庭經濟,讓家長滿足子女的基本學習,還有縮窄學校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階級區隔,讓學校招收更多不同階層學生,或者鼓勵不同階層的學童參與同一體育運動,促進人際交流和支援。

在其他範疇,政府可考慮採取更進取的累進稅制、設立最低工資、放寬社會福利領取資格、減少與工作綑綁等,全面縮減貧富差距。

新加坡當前經驗 香港有何借鑑

毫無疑問,新加坡政府有決心和魄力,花了幾十年滿足市民居住需要,令部份香港人羨慕。香港回看自身的房屋市場畸型,基層和中產均為樓房節衣縮食,同時有不少人靠買賣樓房致富,拉大了資產不平等和社會不平等。香港政府要解決社會問題,除了廣建住屋、訂立資產增值稅、把稅收轉為社會福利外,還須檢討教育制度,縮窄階級鴻構。若不檢討直資學校制度,停止以公帑資助貴族學校,便會阻礙社會向上流動。當政治問題爆發時,經濟因素便會助燃,引發社會動蕩。

註:該節目除了引來社會反響,更挑起媒體報道社會不平等的爭議,因為有受訪者和評論者質疑播出的版本有強化階級和種族刻板印象之嫌,而且沒有針對更根本的社會問題,例如基層家庭的收入和福利缺乏,側重表面的文化、種族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