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派錢4000到長者補助金 政府亟需理財新哲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1月21日),「關愛共享計劃」開始接受申請,合資格市民可獲4,000元,但不少人抱怨手續繁複;上周,林鄭政府終承認長者綜援「執行出問題」,提出「就業支援補助金」讓合資格60至64歲長者申領。兩件事並非湊巧,背後折射出的是新自由主義財政理念。
以「同行」為口號、「理財新哲學」為綱領的林鄭政府,是否有心突破香港多年來的桎梏,締造以人為本的財政哲學?

「我不是客戶、顧客,亦非服務使用者。我不是懶人、等政府養、乞丐,亦非小偷。我不是一個國民保障號碼,也不是螢幕上的新訊息。我交帳單,未曾欠交一毫,我為此自豪。我不仰靠別人,但若看見鄰舍有需要,我盡力伸出援手。我不求也不收捐贈。我的名字是Daniel Blake。我是人,而非狗。作為人,我申索權益。我要求你待我以尊重。我Daniel Blake是個公民,恰如其分。」

2016年電影《我,不低頭》的主角說出這段話,字字鏗鏘。故事中,他申領工傷津貼,卻遇上繁複的行政程序。導演堅盧治貫徹其左翼立場,以光影批判:英國政府的官僚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扭曲地看待公民應得之福利。

當香港人填寫「關愛共享計劃」的申請表格時,只怕不少人亦會想起《我,不低頭》的Daniel Blake,質疑為何申領應得的津貼,卻要如此麻煩:連網上申請也不可以,一定要列印文件填寫,再郵寄到政府。

歸根究柢,問題不只是行政程序有多官僚,而是香港政府背後的理財哲學深受新自由主義影響,與社會大眾愈走愈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去年財政預算案後分布「關愛共享計劃」,派錢4000元。(資料圖片)

政策反映背後意識形態

若仍記得,可知派錢4,000元只是林鄭政府在壓力下的讓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在財政預算案推出不少單次措施,包括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退稅、利得稅退稅75%,但很多基層完全不受惠,民怨不少。政府最終承諾向「N無人士」派發4,000元,稱之「補漏拾遺方案」。

相似的批評和讓步,在過去一個月再次發生。林鄭政府執意提高長者綜援的申請資格到65歲,引來泛民及建制跨黨派議員的攻擊。結果,林鄭率領局長羅致光等人,鄭重宣布「就業支援補助金」折衷方案,向60至64歲沒工作的申領綜援者發放1,060元。

外界或許可以說,政府終歸提供了社會福利,照顧「N無人士」和長者的需要。但必須指出的是,政府只在輿論壓力下讓步;更準確而言,只在建制派議員壓力下讓步。這反映官方觀念中,社會福利只是一種恩澤,而非市民應得的權利。在財政司司長心目中,「N無人士」之所以「N無」,反映的是他們「貢獻」不夠;在勞福局局長眼中,60至64歲市民不應該申領長者綜援,因為他們有能力工作卻不工作,太早退休。這種理財哲學反映的,是一種並無社會關愛可言的新自由主義。

特首林鄭月娥(中)提出「就業支援補助金」措施,補貼60歲至64歲的健全綜援申領人。(林若勤攝)

須打破新自由主義桎梏

回看歷史,1980年代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美國總統列根,將新自由主義引領上高峰;加上「小政府、大市場」和「積極不干預」政策方針,令香港政府多年來都沒有承擔應有的社會福利,好聽是要市民自力更生,難聽則是「自生自滅」,無視社會經濟結構產生的貧富懸殊。這種意識形態甚至深入香港幾代人的骨髓,以至覺得申領政府津貼的是「攤大手板」的懶人,1998年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梁建邦更曾言「綜援養懶人」。

林鄭月娥在2017年競選特首時,說得其實沒錯,香港的確需要「理財新哲學」。第一,它必須打破過去數十年新自由主義對香港政府以至社會設下的樊籠,認清它製造的社會不公;第二,要稱得上為一套哲學,政府亦必須明白公共財政涉及的是不只是收入和支出,還包括它對社會、公民和政府根本關係的理解,甚至涉及道德。正如英美政壇中的一句俗話:財政預算是一份道德文件。

新一個財政年度的預算案將在二月下旬公布,林鄭政府會汲取派錢和長者綜援的兩次教訓,承擔應有的社會福利,還是繼續對待公民如消費者,以「一次性紓困」了事?若然不真正引進理財新哲學,這兩次的碰壁事例只怕會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