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津貼】芬蘭明年不再派錢 惟全民基本收入理念未死
芬蘭在2017年展開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實驗,無條件向無業國民發放生活津貼。項目惹人注目,既因為政府支持,亦出於人們擔心工作被機械和程式取代,故探究基本收入會否成為出路。然而,芬蘭傳媒報道計劃預料在下年宣告終結。無條件基本收入存在意識形態之爭,執行者的理念至關重要。
芬蘭的基本收入實驗由執行社會保險的半官方組織Kela推行,自2017年1月開始,直至本年12月結束,對象是2,000名失業者,每人每月可以得到560歐元(約5,400港元)津貼。然而,近日芬蘭傳媒報道,政府拒絕Kela的撥款要求,基本收入實驗不會加入在職人士,預料計劃將於本年底完結。有鑑於外媒報道不清,當局發了新聞稿,重申實驗沒有中止,如期進行至年底(The experiment is proceeding according to plan and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end of 2018)。
執政者理念左右計劃概念
簡而言之,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指每位公民不含附帶條件,也能定期得到政府派發的津貼以應付生活開支。除了芬蘭,加拿大安大略省、西班牙巴塞隆那、肯尼亞等地方也在試行小規模的基本收入實驗。
芬蘭的實驗雖履行基本收入原則,但對象為失業者,故不算無條件。若要探討實驗為何無以為繼,需先了解該計劃的目標。芬蘭政府去年推行基本收入試驗,以評估措施能否簡化社會保障制度及加強失業者就業意欲。當時政府估計,失業者不找工作,是因為工作收入愈高,社會援助愈少,當失業者得到固定的基本收入,就無須擔心援助被削。
芬蘭的基本收入計劃着重提倡就業,主因有二。首先,失業率近年下降,但仍處於 8% 的高水平,故政府想辦法增加就業率和降低失業率。第二,推動基本收入計劃的執政聯盟,包括The Center Party(中間黨)、National Coalition Party(國家聯合黨)和 Finns Party(芬蘭人黨)也同意緊縮開支,應付國家經濟不景。
環顧不同地方的基本收入計劃,全民基本收入不一定是個左翼主張。固然,左翼眼中的全民基本收入,是達致滅貧、應對科技取代人力的生活保障,甚至盼望基本收入可助人民擺脫靠工作取薪水的生活,達致自主生活。那邊廂,右翼同樣支持全民基本收入,目標是激勵工作,由派錢取代政府服務,由市場交易滿足個人所需。
安大略省和巴塞隆那的目標較接近左派主張,對象不限於失業者,身心健康、教育水平、社會參與和經濟保障也是計劃主要評估範疇。相比之下,芬蘭政府推動基本收入實驗的目標較接近右派主張,提倡就業的目標也較單一,至於就業以外的影響大抵淪為「其他效果」,未獲同等重視。
由此看來,當基本收入計劃被歸入鼓勵就業措施,其實很容易被其他更有效鼓勵工作的措施取代,故基本收入措施難以融入福利和就業改革。一個明顯例子,是當地政府去年通過與基本收入概念矛盾的政策,例如要求失業者在三個月內至少有18小時接受培訓或打工,才可享有部分福利。再者,政府財務部長上月表示,要努力提升國家就業率,又打算參照英國的Universal Credit 計劃(統一福利救濟金,類似香港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同時簡化福利制度,並要求申領者有工作才有援助。
實驗或有缺失 更應警惕背後政治立場
正因如此,一些無條件基本收入方案的支持者解釋,芬蘭計劃的實踐期只有兩年,目標及成效存疑。而且,實驗不包括在職者及長者等群體,無以了解受助對象收到基本收入後的身心轉變。現時雖有媒體跟進及訪問部分參加者,詳細報告要待2019年才發表。更重要的是,全球各地還有其他城市實行或即將推展計劃,外界不應過早論斷基本收入實驗的成效或判計劃死刑。
這些辯解不無道理,芬蘭的例子實具參考價值。芬蘭首次推行如此大規模的社會經濟實驗,在人手和預算限制下,評估範疇有所取捨,未必能滿足所有要求,而2,000人的實驗對象,結論未必能推導至全國。我們要接受實驗有缺陷,也應給予空間改進。
芬蘭全民基本收入實驗結束,不代表全民基本收入概念終結。世界各地仍在思考和推行相關政策,我們應繼續構想未來的福利改革。更重要的是,我們更應警惕套諸實驗背後的政治理念。無條件基本收入可服膺於不同目標,任憑設計再嚴謹,如果目標不是實踐經濟自主,逃離就業與失業的夢魘,以至使政府藉詞交託個人判斷需要甚麼,以削減政府支援的醫療、托兒、福利等公共服務,那就不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