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出「汽車牌」 擊中美國痛處 美車企率先叫苦
中美貿易戰談判未受華為事件影響,美國總統特朗普昨日在Twitter發文,稱正與中國進行非常有建設性對話,籲等候重大公布。但特朗普所謂成功爭取的「重大公布」,很大機會只是「中國對美國汽車關稅從目前的40%降至15%」。消息聽落對美國「利好」,但其實只是將關稅降到貿易戰前的水準,並不值得大書特書。
換個角度看,特朗普的急切,顯示中國早前使出「汽車牌」或者已打中美國的痛處。中國政府原定今年7月將進口車關稅由25%降至15%,但國外車廠僅高興了數天,因為中方數天後便因為報復美國開打貿易戰,調升美國進口車稅項至40%,多家美國車廠可謂叫苦連天。受害者之一的美國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在中國販售的車款售價即時全面調漲,以最低配的Model S為例,一口氣就加價了13萬多人民幣,漲幅達兩成,對銷量造成極大影響。
另一邊廂,通用汽車(GM)上月決定大規模關閉美國工廠、裁減員工以削減成本,更尤如向對外宣稱貿戰能創造就業的特朗普打了一巴掌。雖然,公司聲稱此舉是將發展重心轉向電動車,但公司在中國工廠完全未受影響,令箇中原因不言而喻。事實上,通用汽車嚴重依賴中國,公司於中國市場第三季度的銷量超越美國十萬多萬輛,管理層應該心知繼續以美國作為出口基地並不划算。
與此同時,美國加徵鋼鋁關稅也是害人害己,因為美國車廠要生產汽車,也需要中國提供鋼鋁等材料。有報道指,美國汽車零件供應商共向華府提出逾千件車用零件的關稅豁免申請,並強調這些部件無法從美國業者取得,這反映了美國車廠相當依賴中國汽車部件。
中美互徵關稅不單影響美國汽車業界,寶馬(BMW)及戴姆勒(Daimler)等在美國設廠,再出口至中國的外資車企亦面臨更高成本,這些公司已相繼加大在其他地區工廠的生產量,以降低關稅造成的影響。
對企業而言,成本和利潤是最主要的考慮,而車企最需要的就是市場,中國作為不少外資車廠的主要市場,若然在美國設廠房需承受關稅讓成本上升,倒不如果斷撤出美國,將生產線轉移至銷售地區。長遠而言,倘貿戰持續,在高關稅下,可以預見其他製造業亦會迅速移離美國,美國工業恐「空心化」,出現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可以說,掌握汽車市場話語權的中國,只是率先讓美國感到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