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將試辦網約巴士 香港何時才出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加坡政府近日公布,市民可以在12月17日開始,在指定地域試用電召公共巴士服務,試用期為六個月。計劃的目的是減少候車時間和車程,探索更靈活、更個人化的巴士服務。
香港同樣推動智慧城市、智慧出行。其實,香港的紅色小巴、屋邨巴士、甚至專利巴士,早已具網約、「按需而至」(on-demand)交通的骨架,只欠電腦程式協助召喚及規劃最佳路程。營辦公司可以藉着科技浪潮增強競爭力,要求港府配合;港府也應趁機檢討各項輔助運輸工具的營運質素和角色。

消委會建議政府開放預約服務市場,循序漸進規管網約車,引入競爭,提升消費者權益。(胡家欣攝)

網約巴士已有先例 成效不俗

當然,港府不肯放寬網約私家車,只肯落實優質的士,外界難以想像官員會對網約巴士開綠燈。網約私家車的問題,在於行業被營運者操控,司機缺乏工作和待遇保障,對乘客的人身安全也不足,加上的士業界反對。在這方面,消委會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要求網約車遵守條款,要求司機通過營運許可,價格要透明等,政府宜多參考。

相對於網約私家車,政府應該更支持網約公共巴士,既能更有效規管,兼且發揮集體運輸的好處,而且可以收集營運數據,改善現有巴士服務。一些外地城市已試行網約巴士,悉尼約於2017年11月起試行網約巴士,接駁市郊和市區這些交通不太方便的區域,每周開動超過800程。縱然票價較一般巴士高,仍不乏捧場客。

容海恩(中)批評,智慧城市藍圖制定得太遲、屬「行貨」,政府只專注發展智慧燈柱及無線網絡。(翟睿敏攝)

新加坡本月試行 電腦決定最佳路線

近日,新加坡也宣布推出測試。由今年12月17日至明年6月15日,乘客可以在非繁忙時間,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訂位,試行區域為裕群和市中心、以及中央商業區、芽龍、勿洛及淡濱尼。計劃最大特點,是乘客可以在試行區域內的任何巴士站上下車,巴士不一定依據預定路線,而會根據乘客實時需求來規劃行程。

此外,乘客可以在手機知悉到站時間,以及通知需要輪椅座位。在預訂座位成功後,乘客會收到電子票,以便展示給車長登車,收費與現行巴士相若。整項計劃用了一年多時間準備,主要是挑選科技公司,製作應用程式、交通數據模型和模擬運作狀況。

避免淘汰 紅VAN邨巴須善用科技改革 

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和交通需求類似,港府和巴士營辦商可以密切監察運作狀況,適時將網約巴士引入香港。事實上,本地的紅色小巴和居民巴士性質與網約巴士相類,如果紅色小巴客滿而中途沒有人下車,司機會抄捷徑。有些司機會提供電召服務,預訂座位。屋邨巴士則方便屋苑居民來往市中心或工作地點,舒緩繁忙時間對專營巴士及小巴的需求,而且給予居民較舒適的行程。另外,九巴在今年初宣布開辦豪華巴士路線,來往新界西及港島北,雖然不能更改路線,但容許乘客預約座位。

政府的運輸政策,一向是鐵路主導,專營巴士為次,而小巴、屋邨巴士為輔助角色。更甚者,政府一直鼓勵紅色小巴營辦者轉為經營綠色專線小巴,又批准專營巴士公司開辦新線與紅色小巴競爭,顯然期望紅色小巴逐步淘汰。至於屋邨巴士,政府也抑制路線增長,只在其他交通工具難以提供服務時,才容許屋邨巴士營辦路線。在政府的規範下,紅色小巴和屋邨巴士難有大幅發展空間,若果業界決心走出困局,爭取市民和政府支持,兩者可提出與政府合作,探求利用科技提升客量,令旅程更便捷舒適的方法。

那邊廂,政府應該扭轉「陰乾」屋邨巴士及紅色小巴的政策方向。上月底的青衣旅遊巴意外,揭示非專營巴士司機工時過長,旅遊巴未領有僱員服務批註等弊端。不少港人羨慕其他城市的智慧交通發展,大嘆香港落後。多年來,屋邨巴士和紅色小巴的營運和質素停滯不前,港府和營辦商必須深思,若再不改進服務,兩者就只會被時代淘汰。政府應該藉此機會,確立兩者地位,既為兩者提供科技支援,透過網約服務增加客量,同時加強監管營辦商,實行「蘿蔔和棒」的策略,肩負集體運輸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