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公屋家庭「屈蛇」力拒逼遷 政府執意漠視富戶困境
房委會去年推出新公屋富戶政策,藉修改住戶的入息及資產限額,以圖從更多「富人」手中收回單位,加快公屋流轉速度。最新數字顯示,有更多公屋富戶選擇刪除家庭成員戶籍,從而避過迫遷。不過,即如「富戶」,也非大富大貴,未必能夠在熾熱的私人房屋市場安居,故有公屋家庭成員在刪除戶籍後,繼續「屈蛇」居於原址。富戶所以無所不用其極、鋌而走險,歸根究柢,實源於房屋市場失衡,政府無道德理由迫使公屋戶進入私人市場,要他們面對樓市狂濤。
房委會在去年10月實施新富戶政策,公屋戶的入息及資產,分別不得超過限額的5倍及100倍,同時不可持有在港住宅物業,否則須交回單位。為此,有公屋戶不惜剔除家庭成員戶籍,據房委會最新數字,今年首兩季共錄得22,900宗刪除家庭成員戶籍個案,當中第二季的數字(13,500)更超出去年同期(9,400宗)44%,可見新政策安排影響甚大。不過,所謂剔除戶籍,太多只是從文件上剔除,該人實際上仍於原址「屈蛇」,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亦承認不能排除有此情況。
「屈蛇」有錯?
表面上,富戶非法「霸佔」公屋資源,似是難辭其咎,有論者甚至將上述富戶視作基層人士上樓無望的幫兇。可是,私人房屋市場風高浪急,縱然富戶的入息及資產較上限為高,卻不見得較一般公屋戶容易找到安身之所。
事實上,樓價持續高企,富戶窮盡資產亦未必能夠購買住宅單位;即使勉強上車,亦須為負資產風險擔驚受怕。另一方面,租住單位月租動輒逾萬,且缺乏租住權保障,即為富戶亦會感到負擔沉重。另外,公營資助出售單位(包括居屋、綠置居等)長期供應短缺,故富戶根本無從選擇,只好設法留在目前的居所。至於「守法」的富戶,必須犧牲部分家庭成員戶籍,而當中包括不乏初出茅廬的年青一代。時下劏房租金可達六、七千元,他們的財政壓力可想而見,更遑論累積財富以改善生活。
其實,公屋「屈蛇」並非新事,住戶出此下策只為情非得已。舉例說,不少公屋二代苦於未能負擔私人住宅,在婚後仍須與配偶同住於父母公屋內,無奈「蝸居」之餘,更對彼此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亦囿于入息上限,入住配偶不能加入公屋戶籍,從而慘成「犯法」之徒。
誠然,有人認為,社會上下同樣面對居住成本過高的問題,不能因此合理化富戶「濫用」公屋的行為;然而,何之為「濫」,應隨社經狀況而定,根本沒有牢固定義;比如說,「住公屋」曾一度淪為污名,但在數十年過後卻為人趨之若鶩,證明公營房屋的社經特徵並非鐵板一塊。既然稍有能力的住戶亦未能負擔私樓,政府務必須要正視「富戶」的房屋需要,而非「趕盡殺絕」。
與其挑起矛盾 不如務實行事
平情而論,公屋政策的原意,固然非照顧城中巨富的住屋需求,但當房屋市場極其扭曲,稍有能力的人都無所適從的時候,所謂「富戶」千方百計留在資助房屋內,便是人之常情,政府不具理由強行迫遷。更重要的是,公屋富戶多年來除累積了資產,更建立了穩定的居住環境;政府一直漠視住屋權的重要,執意認為公屋只為福利,以致毫不介意破壞公屋戶的穩定居住環境,將稍有能力者「遞解」至置業市場內,這種思維必須修正。照顧基層人士住屋需要固然重要,惟政府毋須從安居者手上回收房屋資源,造成不必要的對立。當務之急,是從速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以及發展健全的租住階梯:實施租管規限私人居務市場,同時增建中產公屋,增加中產市民的租住選擇。
相關文章:
【適足居住權.倡議(一)】照顧夾心階層選擇權 增建中產公屋
【租務管制.倡議(一)】公屋上樓無期 政府須介入私樓租盤
【租務管制.倡議(二)】干預市場、反增空置率? 破解四大疑慮
【租務管制.倡議(三)】避免弄巧反拙 該如何限制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