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峰會】特朗普漠視國際秩序 或成美俄破冰新起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前(16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美俄峰會中,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如外界所料,並無對俄羅斯涉嫌干預美國大選、敘利亞內戰和俄國人權問題等議題,向俄國總統普京施壓。反而,在會後的記者會上,特朗普向傳媒表示,今次對話是「直接、開放及富有成效」,並強調美俄關係需要續以外交對話,而非抗衡;同樣地,普京亦樂觀地看待兩國關係的走向,認為「(美俄兩國)已無客觀原因交惡。冷戰已成過去,而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誠然,相比1975年同樣於赫爾辛基舉行的峰會,現在由特朗普主政的美國,已非過去在外交談判上強調普世價值的「人權大國」,反是赤裸裸的國家利益主導思維。雖然美俄關係因烏克蘭危機交惡,但信奉現實政治的特朗普亦無歷任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對國際秩序中道德領導者的包袱,為美俄兩國開拓了不少合作空間。狂人和威權領袖能共商國是,對世界來說未必是件壞事。

特朗普向在場記者展示普京親自送贈的俄羅斯世界杯專用球,並把足球拋給坐在台下的第一夫人梅拉尼婭。(路透社)

特朗普冷待人權問題 談判桌上更易合作

冷戰時,赫爾辛基不僅是兩大軍事聯盟——北約和華沙公約組織的緩衝帶,更是美蘇簽定《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Accords)之地。1975年,美國、加拿大、歐洲(除阿爾巴尼亞和安道爾外)和蘇聯領導人在赫爾辛基舉行會議,試圖改善共產和資本主義兩大對立陣營的關係,制定了包括人權在內的國際行為準則。

正如前任美國國務院國際組織副助理國務卿Suzanne Nossel在《外交政策》撰文所指,該《協議》對於美蘇雙方均屬於勝利。對蘇聯而言,它代表着西方世界默許蘇聯在東歐的影響力;反之,西方國家獲得了蘇聯對核武升級和國際人權規範的基本承諾(如1948年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作為回報。雖然《協議》沒有條約約束力,而鐵幕後的人權問題亦不見大有改善,但也可見人權和國際行為規範,曾是國際強權在赫爾辛基積極談判及倡議之事。

不過自特朗普入主後,人權和國際規範等議題,已非白宮關切的事情,取以代之是如何為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榨取最大利益。情況一如早前與金正恩會面時,特朗普僅輕輕帶過朝鮮的人權問題。較諸前任總統奧巴馬的立場,特朗普迄今仍未正視俄國在烏克蘭的違法問題,包括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及支援烏克蘭東部民兵組織以武力獨立。更甚是,特朗普更曾表示,他可能會正式承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然而,特朗普的政治盤算除了無視俄國有違國際規範外,也反映出特朗普刻意留有一着,在適當時機換取普京幫助(如敘利亞內戰和伊朗核協議)。由此可見,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雖無人權的基本概念(亦不尊重國際法),但亦可予理解為地產商人「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

當美國逐漸不再強調人權和國際規範,這同樣亦意味着美俄關係上,有關人權的談判和交易(像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已非影響美俄關係的關鍵因素。對於普京而言,沒有外國勢力對俄國人權問題說三道四固然是喜事,但亦暗示特朗普主政時,美俄關係既沒有不可調和的原則矛盾,也沒有冷戰時的意識形態之爭,故此或可發展出建基於共同利益的「商業關係」。

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接到丈夫特朗普拋來的足球,展露燦爛笑容。(路透社)
+7

美俄關係正常化 關鍵或在裁減核武

事實上,自普京繼任俄國總統後,美俄關係亦不見有任何重大突破,反而更在烏克蘭問題上,被西方社會孤立和制裁,逐漸成為對峙關係。目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客和傳媒對「通俄門」、俄國黑客涉干預大選等議題窮追不捨,間接令特朗普即使有意破舊立新,與俄國展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白宮亦不可能忽視國內的反對聲音,明目張膽改變多年來的對俄政策立場。儘管美俄關係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改變,但兩國合作和信任亦可從裁減核武開始,逐步建立。

早在冷戰末期,美蘇兩國曾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START),旨於削減並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而新一份條約(New START)則由美國和俄羅斯總統在2010年4月簽署,為期10年(雙方批准後可延長五年)。該條約要求兩國將可部署的核彈頭和炸彈限制於不超過1,550枚(還有導彈、轟炸機和發射器的總數限制)。事實上,普京亦就裁核一事,在記者會上向美方釋出善意,表明「我(普京)向特朗普總統保證,俄羅斯已準備延長條約,但我們首先須商定具體細節,因為我們對美國仍有疑問」。

相較兩人合作處理中東亂局,延長START可算是較容易重新建立合作關係,又符合國家利益之舉。觀乎美俄兩國在中東政局的干預,不論是敘利亞內戰或伊朗核協議,兩事皆摻進了不少他國利益,令美俄兩國即使有意提出解決之道,中東諸國亦大有機會因利益分配不均,將和平方案拋諸腦後,故不是美俄雙方建立互信的可行之道。

反之,以延長New START作為美俄關係的新起點則有三個好處。一、在2010年奧巴馬簽署New START時,CBS民意調查顯示,有高達82%美國民眾支持條約,使特朗普不須動用政治資本說服民眾接受,同時亦可稱為「政績」之一;第二、雖然去年特朗普在訪問中,抨擊New START為差劣的交易(bad deal),但若美國未來有意收拾中東亂局,俄國的支持(或讓步)是不可或缺,故對特朗普來說亦可算是無本生利(反正特朗普也不是第一次推翻自己的言論),與俄國建立互信的第一步;更重要是,一如學者Kimberly Marten和Olga Oliker的文章所指,延長條約只需要兩位總統的首肯,而不須經過參議院批准。這可避免將裁核計劃政治化,阻礙美俄關係正常化。

縱然美俄峰會並無達致任何具體共識,但實質上美俄關係已有微妙的轉變。須知,過去美俄關係不咬弦,其中一個原因是兩國對國際秩序有着全然不同的見解。一方面,美國過去欲意將俄國納入其主導的國際體系,並高舉自由主義對人權的尊重,不斷向俄國施壓;另一方面,俄國則按着自身利益行事,不願被納入強調規範的國際秩序。由此看來,既然兩國的核心矛盾已成過去,美俄峰會亦可視作新關係之始。對世界而言,兩大強國未來能在涉及共同利益的議題上合作,或許也算是「富有成效」的峰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