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士線救啟德郵輪碼頭 逃過骨灰龕場命運 政府需拿出魄力創新
啟德郵輪碼頭於2013年正式啟用,迄今5年,惹來不少批評。去年,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將份外冷清的郵輪碼頭形容為「停屍間」,批評其交通配套「半桶水」,並為郵輪碼頭「出奇招」,提議將其改建為骨灰龕場。謝偉俊的建議固然「出位」,但他對郵輪碼頭交通不足的批評卻不是無的放矢。時隔一年,啟德郵輪碼頭於本月24日迎來第二條「遲來的」22號巴士線。當然,兩條巴士線對於一個有着「亞洲國際郵輪中心」定位的啟德郵輪碼頭來說,還遠遠不夠。
啟德郵輪碼頭的位置不算偏僻,但自成一角。現時,市民若想乘坐陸路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碼頭只有兩種選擇,一是86號小巴,一是由只在周末及公眾假期服務的5R九巴。《香港01》記者早前走訪郵輪碼頭,有受訪者表示碼頭目前只有一架小巴由九龍灣德福廣場恒常開往此地,若有船期時,在開船前兩小時小巴站就已大排長龍;有受訪者更直言,若不是自駕或踩單車,她不會來此處;有名受訪者在此處任職保安,坦言交通不便更嚇怕了來此工作的人。
啟德郵輪碼頭耗資82億元,由政府投資興建,是《啟德發展計劃》首階段的項目之一。碼頭設有兩個泊位,首個泊位於2013年7月竣工;第二個泊位亦於2014年9月正式啟用。政府根據預計船次數目、旅客數目及預計消費金額等因素,推算郵輪2016年的經濟效益為每年14億至25億元;但審計署2017年的一份報告就指出,2016年郵輪停靠共191船次;以旺季計算,2014年至2016年最高使用率其實不足四成;至於兩個泊位皆有郵輪停泊的日期,兩年內更分別只有5日及14日。另外,郵輪碼頭總面積接近19萬平方米,空置的鋪位卻超過一半。
啟德郵輪碼頭的短期經濟效益存疑,但不可否認,郵輪旅遊是新興的高端旅遊產品,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有學者曾經指出,1990年至今,國際郵輪業9%的發展速度更是遠高於國際旅遊業平均4%的發展速度。而且,郵輪旅遊業更能帶動本地旅遊、酒店、零售、交通及飲食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拉動整體經濟。2015年,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提問時就說,在分析啟德郵輪碼頭的效益時,應全面考慮長遠經濟效益,而非着眼眼前的得失。
蘇錦粱的答覆固然成理,(評價郵輪碼頭的經濟效益應放眼未來),但如果政府繼續漫不經心、停滯不前,相信即便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兼且亞洲對郵輪旅遊的需求也繼續上升,政府對啟德郵輪碼頭的美好願望恐怕永遠都無法達成。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政府真的希望未來啟德郵輪碼頭能成為「亞洲國際郵輪中心」,那當下的每一個「跬步」、每一個「小流」都應認真對待。
本港的郵輪業發展有危有機。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徐惠群早前便提醒,本港面對廣州及深圳等鄰近港口的激烈競爭,再加上新加坡及上海等地區相繼宣布擬成為區域性郵輪樞紐,香港實有必要提升競爭力,以便把握未來郵輪碼頭需求增加所帶來的機遇。
但啟德郵輪碼頭啟用至今5年,「鬼城」、「空城」、「交通安排混亂」的評價不絕於耳,政府的作為實在令人失望。這條「遲來的22號線巴士」其實早應於碼頭啟用前便設置完成,而不是五年後的今日才姍姍來遲。然而,加多一條巴士線還遠遠不夠,啟德郵輪碼頭可以做的其實還有很多。「01觀點」早前有分析指出,啟德郵輪碼頭交通不便,商業設施又乏善可陳,一般人不可能捨近求遠,放着交通便利、設施完善的市區商場不去,偏要到「舞雷公咁遠」又沒有賣點的郵輪碼頭去購物消費。因此,如果啟德郵輪碼頭不破格創新,建立鮮明的形象及特色,「死城」實難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