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旅遊】新加坡、日本先後成為熱點 香港是否有發展潛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人熱愛到日本旅行,但原來除了購物、觀光等外,近年旅客亦流行到日本「醫療旅遊」。旅客一方面在日本醫院進行各種檢查,再順道觀光,又或是到附近溫泉療養,想起也令人覺得躍躍欲試。諸如「日本東京 + 高端抗癌體險3天2晚觀光」或是「福岡胎盤抗衰老 + 湯布院溫泉」等旅遊路線,近年更在內地大受歡迎。隨着社會發展與人均壽命增加,全球對醫療的需求正急速增長,不少人因各種原因,在居住地未能享有貼心的醫療服務,因而產生了出外求醫的想法。顧名思義,醫療旅遊便是將這種需求結合旅遊,兩者互惠互利,是近年醫療產業的重要方向。香港又是否能抓住醫療旅遊這個機遇呢?

溫泉療養與身體檢查成為近年日本醫療旅遊的熱門路線。(Getty Image)

有見及全球醫療需求增加的趨勢,泰國、印度、馬來西亞,以至於新加坡、日本、韓國等較先進地區,都積極發展醫療旅遊。按泰國衞生部2015年的統計,每年到泰國醫療旅遊的人已突破300萬人次,亦為泰國帶來45億美元的收入,在預期在2017年底將收益增至60億美元(約471億港元)。

2015年泰國單從醫療旅遊獲得的產值就高達45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8%。(資料圖片/路透社)

顧名思義,醫療旅遊有兩大元素,成功者必須兼顧兩者。在醫療方面,價格是最具競爭力的因素,像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明顯以低廉的價格作招徠。以泰國為例,按以上數據作粗略估計,平均每人的醫療消費只有1,500美元(約11,770港元),可見其價格之低。另一方面,醫療旅遊也有瞄準高檔醫療消費者。如新加坡和日本等地,醫療費用向來以高昂見稱,但當地的醫療旅遊也帶來可觀收益,可見收費較高也能發展醫療旅遊。(難有確切數字)

另一方面,順帶的旅遊也是吸引醫療遊客的重要因素。不少參加醫療旅行的人,都希望能藉機會到外地旅遊,而他們更多偏好休閒輕鬆的渡假勝地。泰國與馬來西亞等成功例子,都有不少著名的渡假勝地,與醫療可謂相輔相成。日本的風景怡人、空氣清新,以及溫泉療養文化,皆與醫療旅行主題配合,故此當地醫療旅行近年受到青睞,日漸發達。

+8

香港醫療旅行兩大問題

香港亦有發展醫療旅行的意見,特首林鄭月娥亦曾表現香港具備發展醫療旅遊的潛力。若要發展醫療旅遊,不可能跟隨泰國那種低端的路線,只能走高端路線。有報道指出養和醫院於2016年4月及2017年底完成兩首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價格分別為160萬元至180萬元。雖然此兩例並不常見,但亦可見香港亦確有發展高端醫療旅遊的可能。

醫療旅行與地緣有很大關係,旅客一般不會選擇長途跋涉,而是鄰近地區就醫。香港與內地鄰接,可以預期內地是最具潛力的客源。而且,內地愈來愈富足,對醫療的需求自然增加,但其供應與質素卻追不上需求,故此令不少人萌生到鄰近地區寓求醫於旅行的想法。內地大型旅遊網站「攜程網」曾發表過報告,指2016年通過該網參加海外醫療旅遊的人數比2015年足足增加5倍之多,人均消費為5萬人民幣,是全國人均旅遊消費的10倍。該網預計,全年內地出境醫療旅行共有50萬人次。

然而,香港要發展醫療旅行,仍有兩大結構問題須解決。其一是香港醫生本已嚴重不足,香港每1,000人中只有1.91名醫生,遠比其他先進地方要低;加上公立醫院輪候時期又長,發展醫療旅行勢必「分薄」本地醫療人手。醫生不足是香港幾十年的結構問題,無論是加快本地培訓,又或是放寬外地醫生執業限制,都面對不少阻力。香港已多次增加醫科生學額,近日政府更指要將學額增至每年530個,但中大醫學院長陳家亮又點出,增加醫科生不是「多個人多雙筷」這麼簡單的問題,教學人員以及設備必須追上學額才能保證質素。而另一方面,輸入外地醫生有助快速增加醫療人手,但卻一直受醫生團體阻撓,市民亦對外地醫生質素抱有憂慮。故此雖然討論良久,但仍難以成事。長遠而言,必須先處理好醫生不足的問題,才能發展醫療旅遊。

在流感高峰期,即使私人診所亦爆滿,可見醫護人手短缺仍整體問題。(文雪萍攝)

此外,香港假若發展醫療旅行,要先解決內地醫療保險問題。即便內地人經濟能力轉強,但醫療費用畢竟鉅大,故此不少人都會選擇購買醫療保險,以減輕個人負擔。然而,不少內地醫保與香港並不銜接:大部分國內醫保並不包含香港;反之,標榜「海外」的醫保,亦不包含香港。換言之,很多來港求醫的內地人,只能全數自費。面對上述百餘萬的手術費,難免卻步。所以,要瞄準內地客源發展醫療旅遊,亦須解決內地醫保條款問題。

延伸閱讀:
人手不會從天而降 勿再自欺欺人
醫管局醫生待遇差 難掩醫生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