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教育股造好 惟暗藏產業危機 提高出生率為不二之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內地傳出最快今年會全面放寬生育限制,利好教育股,加上多隻教育股業績不俗,獲大行看好。內地教育產業發展蓬勃因近年經濟好、家庭較以前富裕,能投入更多資源培育下一代,但近年出生率下降,市場或萎縮,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惟提高生育率方能「治本」,有助產業持續發展。

自70年代始,內地實行「一孩政策」,控制人口增長,但人口增幅收窄,內地政府全面落實「全面二胎」政策,希望提升出生率,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然而,出生率並沒有如期望增加,更沒有出現預期中的嬰兒潮。至今,更有傳內地政府計劃在2019年前落實「獨立生育」(independent fertility)政策,全面放寬生育限制,可由市民決定生多少個孩子。

許多家長從幼稚園開始,就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網上圖片)

內地教育產業興起 惟有供過於求危機

雖然生育的國策未達預期效果,但帶動教育板塊股價造好,以及有關食品、玩具、紙尿布材料等行業的發展,香港亦受惠於此。去年在港交所上市融資超過一億元的IPO有五宗,其中教育企業已佔了三宗,過去兩年來港上市的教育企業多達七間,而今年上市的有至少八間,換言之,香港股市的教育板塊也逐漸成形。由年初至今,截至上周,港股的教育板塊累計升幅達44%,大幅拋離恆指升幅(2.4%),跑贏大市之餘,也成為近期「逆市上升」的佼佼者。

全面二胎放開一週年,內地公民的生育登記申請數量明顯增加。(網易新聞)

內地的教育產業發展蓬勃,主要因素為近年內地經濟向好,國內生產總值(GDP)過去五年都上升,人均GDP高達8,790美元,逼近在世銀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人均GDP:1.2萬美元);加上「一孩政策」,每個家庭只可以生一個孩子,父母自然將資源集中投放於獨生子女身上。中國社科院的研究指出,在內地要撫養孩子到16歲的成本平均需25萬元人民幣(下同),即平均每年要1.56萬,每年都帶動龐大的消費市場。

然而,市場一下子膨脹起來,出生率卻沒有同時上升,長遠而言或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教育產業提供的「產品」、服務供應增加,但相應的「需求」沒有增加:2017年的出率只有12.43%(1,723萬人),較2016年下跌了3.5%,少了63萬人;在2017年出生人口中,第二個孩子佔51%,比去年增加5個百分點;第一個孩子出生佔42%,則下降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全面二胎」政策只是鼓勵到小部分已生第一胎的家庭生第二胎,而非整個社會上的家庭。

儘管內地的市場龐大,但其沒有擴大的趨勢,出生率下降意味着將來的市場有機會萎縮,關鍵在於內地政府的生育政策是否有效地提升出生率,否則市場很快就會飽和,難以支撐整個產業,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長遠而言,要使內地的教育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壯大市場,提高出生率,從根本解決危機。因此,生育政策非只是人口政策,更關乎一個產業之興衰。

港府須思考教育產業的發展方面

反觀香港的教育市場,並沒有內地的百齊花放,主要原因有兩個。上屆政府提出新六大優勢產業,教育產業屬其中之一,但過去數年未見突破性發展,政府須思考如何扶植產業。

香港學生內地升學人數有所上升。(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其一,香港的出生率也不高,生育率有下降趨勢,市場不大並逐漸收縮,面對龐大的競爭只能靠開拓內地的升學市場「維生」;其二,香港教育產業業務單一,主要做補習,並不像內地的教育集團發展多元,涵蓋幼兒教育至高中教育,再到海外升學,甚至開辦中小學,產業多元。而且,香港的教育集團不多,上市的更是寥寥可數;相反,香港有很多小型的補習社,加上開辦的門檻和成本不高,在操練文化盛行下,能吸引一定學生入讀,惟規模小,難以有系統地發展。

香港教育市場小屬「先天不足」,一方面固然要提高出生率,另一方面要開發市場,令產業多元,例如開辦幼兒教育中心(非以現時以託管為目標的學前班),甚或開辦學校。政府將教育產業視為優勢產業之一,有責任落實適當的產業政策扶植其發展。

延伸閱讀:【01觀點】私立大學發展裹足不前 何以發展教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