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規訓式教育 是訓練人 還是機械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01社區早前報道的輕罪犯「阿月」(化名)在「讀白」中透露,年幼時因為家庭和教育問題又受人欺凌,由被欺凌變成欺凌者,最終犯事被判入壁屋懲教所。「讀白」中,「阿月」提及中學時因為老師的指責,難以融入學習環境,即使原來有心向學,卻因為「不開心」最終逃學。像「阿月」般的例子,在香港為數不少,我們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又出了什麼問題?

電影《反斗奇兵》中,阿薛(Sid)是大奸角,會破壞玩具,將獨眼的嬰兒頭拼上八足的蜘蛛腳。這種拆件—重組的過程,如今觀之,卻是創意爆發的表現、創作必不可缺的精神,阿薜其實也許不是那麼壞,可以不用倒垃圾而去做個創意階層。假若阿薜活在香港,又會否像訪問中的少年「阿月」,被學校標籤為「壞學生」?

以規訓為前題的教學模式

香港的教學模式向來以學生聽教聽話作為乖的準則,中、小學尤甚,由學生的外觀上,這種聽教聽話的特質顯而易見。上學要穿校服,男的前額頭髮不能過眉,女生頭髮過肩必須束起,襪要白襪鞋要黑鞋,上課要坐着發問要舉手……一眾男生女生彷彿是同質的物品,看起來一模一樣,是學校所追求的一致性。這種支配身體的訓練是法國哲學家Foucault形容的規訓(discipline),目的是要「練成溫馴、服從及有用的人」。

香港的規訓式教學,學生又是否樂意回校上課?(電影《逃學威龍》截圖)

學生守規矩,原意是要讓學生學懂自律,然而實行起來則逐漸演變成方便、快捷的堂上管理——行為、衣著有異學生一望而知。老師對學生瞭如指掌,有效管理課堂秩序。不過,這種追求統一的紀律性卻大大的限制了學生的創意思維,譬如「阿月」在學校將塗改液擠進蓋子,看看放一會之後會不會乾掉一塊,少年被老師們視為滋事分子,這樣的探究精神事實上卻極為立體,多向的線性思考模式甚具批判性思維(亦譯作「明辨性思考」),是教育局力推的教學目的之一。香港的教育絕不應只止於摶土造人,而是要將學生視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砌出多少荾角,才可避免繼續出產一個個「好假的肥仔」。

批判性思考是指檢出資料或主張中所包含的意義,對資料的準確性進行質疑和探究,判斷甚麼可信,甚麼不可信,從而建立自己的觀點或評論他人觀點的正誤。
創造力是一個複雜而具多元性的建構。個體的創造性行為,不但源自其認知能力和技巧,也涉及其性格、動機、策略和超認知技能等因素,並且與個體本身的發展進程不一定有關連。

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定義(來源:教育局《小學數學科教學資料冊》

另類教育:機械人 vs 人性化教學

當人工智能如AlphaGO在各項國際圍棋賽上已戰勝所有專業級的人類棋手,獨孤求敗被迫退役,教育若只再追求學生背方程式,繼續SAS、SSS的機械式背誦,只會被更快、更精於計算的人工智能取替。

AlphaGo與柯潔的圍棋賽。(視覺中國圖片)

香港兒童不懂綁鞋帶剪指甲,甚至以為西瓜的原型是紅色的四方粒讓社會譁然,要增強兒童的自理能力,是否應從教育着手改善?以發展綜合素質基礎的教學法「華德福教育」(Wardolf Education)已有98年歷史,目標在讓學童在學術與個人發展上兩者兼具。華德福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童的想像力,尊重多樣化發展,自由的課,反而讓學童學會自理,雖然與香港的規訓法教育過程相反,卻可達至更佳的學習效果。

不過華德福教育在香港不是主流,現時推行此教育模式的仍是以獨立的國際學校為主,單是學前教育,5日學費便可達13,400元,換言之兩星期的學費已與一般全日制幼稚園的全年學費25,890元相若,對於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選項。同樣以另類教育方法而為人熟悉的,還有《五個小孩的校長》呂麗紅,以低薪營辦有質素的教育。政府大可考慮資助部分由非牟利機構營辦的另類教學機構,實行真正的平等教育,不再只追求生產出一式一樣的「乖學生」。

釋放壓力 提升教師社會地位

若然只將學生的行為問題矛頭指向香港一眾教師,只是責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焦點其實在教育局的政策上。男拔前副校、現任香港首間華德福小學校長勞萬傑在按受01親子訪問時便提及:

教育局的政策愈來愈多,但這些都是對教育沒什麼幫助。當(教師)行政的工作增加,又少了時間與學生接觸,滿足感便慢慢降低。

教職員在教學以外需要處理的行政工作,也令他們無餘暇去處理不同需要的學生,在輕罪犯「阿月」身上是,在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身上亦是。

香港教育質素參差,教師並非不想做,而是無力做。當教育工作不再吸引,教育變得呆板、笨拙的時候,「壞學生」的反叛其實是衍生產品。假若社會只停留在為這群學生、教職員蓋上烙印,標籤學生做「港童」、「廢青」、老師被視為「失職」,只會陷入互相指責,零和博奕的螺旋,反之,着手改變現時的規訓式教學,讓教師重獲教學的自由,將會是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