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多元旅遊遲遲未見 旅客增加無須沾沾自喜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港旅遊業回暖,訪港旅客數字上升,惟內地客仍是最主要客源,海外遊客數字與之相差甚遠。旅遊業界和政府不應沾沾自喜,反而應反思香港的旅遊業發展方向。現時政府的思維還停留於旅客量增長,只求吸引更多人來消費購物,沒有設想過如何令香港成為一個真正的旅遊城市。旅遊業不只是經濟活動,文化交流亦是重要一環,是以政府不應只計算旅客帶來多少經濟收益。香港不應再依賴內地客發展消費式的旅遊業,而應發展多元深度遊,令人覺得香港值得一遊、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城市。

現時本港旅客主要客源仍是內地客,自由行更佔一大份額。(資料圖片)

內地客佔一大旅客份額 多年來過度依賴

去年有逾5,800萬旅客訪港,而內地客的年度增長比整體增幅更大,佔整體客源七成半,而統計處年報亦指出,內地客乃本港旅遊消費開支的主要來源,內地過夜客的消費比起其他國家旅客的總額加起來還要多幾倍,反映本地旅遊業過度依賴內地客。隨着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即將開通,加上大灣區的開發,可以想見,內地來港客只會有增無減;事實上,特區政府去年便與國家旅遊局簽署協議,共同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及大灣區內旅遊市場的宣傳推廣、「一程多站」的旅遊產品等。

然而,港府不應滿足於內地客源的增長,畢竟旅遊業是向外國推廣對香港形象的重要過程,反過來說也可讓港人與外國人接觸;故此,港府應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海外遊客來港,把香港的特色進一步推廣到世界各地。

不少內地客來港購物,帶來重要的旅遊消費收入。(視覺中國)

多年來,旅遊業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儘管如此,旅遊業界卻沒有着重推廣本地的文化,內地客來港主要還是購物,白白浪費了本港匯聚中西文化的特質。而內地和本港在特殊的一國兩制關係下,本來就不用依靠旅遊業加強兩地交流,政府若再只着重於推動內地客訪港,無助於令本港成為國際上數一數二的旅遊城市。

外地多元旅遊吸引遊客 本港忽視人文自然生態

港人熱愛旅遊,每逢長假期,總是旅遊的高峰期,日本、台灣等地更是港人熱門旅遊地點,而這些地點的旅遊業發展,均不單單依賴購物消費來吸引旅客到訪。以台灣為例,近年來不少人到台灣環島遊,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能提供各類型的旅遊體驗,旅客可以享受湖光山色、到訪文創景點、遊覽歷史遺產,各類活動體驗應有盡有,能滿足不同類型旅客的需求。

本港的老城區也是有潛力吸引旅客的特色,惟政府推廣時一直被受忽略。(資料圖片)

本港不是沒有條件發展多元深度旅遊,只是港府一直沒有放對焦點。發展旅遊也不一定要依賴大型景點,本港兩大主題公園近年來也時有虧蝕,新發展的啟德郵輪碼頭、西九文化區等項目主要還是着重於硬件建設,難以成為香港地標或者遊客聚腳點。另一方面,本港的老城區、特色建築、獨有文化等也很有潛力發展深度遊,港府的旅遊發展方向應轉向這些方面,真正推廣本港特色。

旅遊步行團在外國也十分流行,也是讓遊客得知道該區的文化歷史故事,而不只是到景點一遊。旅發局終也於去年推出「舊城中環」旅遊項目,把中環的歷史建築及地標整合,結合本地的特色藝術文化、美食及娛樂等,推出一條旅遊步行路線,鼓勵旅客透過Google網上地圖設立路線,閱覽該地點的相關事蹟,這計劃最近更開始擴展到深水埗區。利用科技發展智慧旅遊可以是一個新方向,但與人交流是深度旅遊不應忽視的一環,現時本港也欠缺這一類對本地歷史、文化和古蹟等方面具深厚認識的旅遊業從業員,政府應考慮如何改善現時業界的導遊陪訓。

新計劃推本地特色旅遊 惟政府仍重視「食老本」

另一方面,政府於2017至18年度提供額外撥款支援旅遊業發展,當中包括在旅發局的年度恆常撥款上,多撥2.38億元,用以加強宣傳本地盛事和會展旅遊、吸引更多高消費旅客及進一步推廣旅遊項目多元化等。在發展多元旅遊項目中,政府推出了兩項先導計劃,推動本地特色旅遊活動及綠色深度遊,這些舉措固然是好的嘗試,但相對於其他項目的撥款,實在微不足道,反映政府仍然打算「食老本」。

本港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政府應多加推廣生態旅遊等多元化旅遊。(視覺中國)

本港還有很多可行的旅遊業發展方向,例如生態旅遊,須知香港的生態資源豐富,郊野公園、紅樹林濕地及行山徑等自然風光也不遜色,政府推廣旅遊業時卻忽略了這些特色,令旅遊業發展一直原地踏步,反而有不少的本地團體自發舉行特色旅行團,可見政府的短視。政府應扭轉現時偏重經濟忽視人文、自然的旅遊推廣模式,重新審視本地的特色,將香港發展為一個真正的多元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