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香港有的是地 官員缺的是眼界與決心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前天(17/1),民間團體「107動力」與香港建造及基建創新研究中心舉辦「葵涌貨櫃碼頭建新市鎮」分享會,前工程師學會會長周明權和港大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麥齊光均認為可在葵涌貨櫃碼頭上建屋,發展規模堪比九個太古城。此番建議的技術細節,以至項目落成後對葵涌區的負擔若何,均值得政府探討;但這種民間建議最值得大眾和官員細味的,在於其敢於打破既有框架。

「香港地少人多」之說只是一種迷思,香港缺的並不是土地,而是發展土地的決心。(資料圖片)

《香港01》多番強調,「香港地少人多」之說只是一種迷思,香港缺的並不是土地,而是發展土地的決心。舉例來說,香港航運業經已江河日下,與其爭逐貨櫃吞吐量,不如與其他城市分工,從實體活動改為主力發展航運專業服務,例如船舶融資、航運保險、海事法律及仲裁等,進而釋放葵涌貨櫃碼頭的土地潛力。在碼頭上蓋建屋,技術上是否可行,葵涌區的城市配套又是否負擔得了人口急增,這些都是政府要研究的細節,但官員更要展現的,則是勇於改變現狀的魄力。

麥齊光在分享會中也提到,上蓋建屋的發展模式已經沿用多年,沙田火炭港鐵車廠上蓋的駿景園,即為一例。這番話不禁令人想到,港鐵站上蓋非常適合用來建屋,但政府何以不用來興建資助房屋?黃大仙、石硤尾、太古,這些相對擁有較長歷史的鐵路站,均有資助房屋建於其毗連地段,港人都非常熟悉;但在近年,政府習慣將港鐵站上蓋及毗連地段批予私人發展商,只有天水圍站旁的屏欣苑例外。不少人以為這些地段都是私人發展商的囊中物,但其實政府絕對有法理依據,在港鐵站上蓋興建公屋,而非一邊將地賣予發展商、讓他們興建大部分港人均負擔不來的貴價樓,同時高喊覓地困難。問題是,政府官員有沒有決心與勇氣,改變不合理的成規慣例?

本土研究社調查發現全港丁屋約23%,即約4幢丁屋就有1幢屬疑似套丁。(黃靜薇攝)

又如鄉村式發展用地,亦即民間俗稱的丁屋地,也佔據着香港的土地資源。丁屋政策本來只是權宜之計,其本意是為了改善新界人的居住環境,但隨着時代變遷,新界已經今非昔比,丁屋亦淪為大地主與發展商的謀利工具,何以政府還不檢討政策,取消丁權?早前民間智庫「本土研究社」發表《新界套丁研究報告2017》,細列新界的懷疑套丁個案,指出地政處在審批地主分割地段申請、批出丁屋牌照、發出滿意紙、撤銷轉讓限制這四個階段,均有機會對可疑個案加強檢查、遏止套丁,但在現實之中,地政處對這些行政步驟只是行禮如儀,致令懷疑套丁個案遍及新界。尤有甚者,某些明顯違反丁屋政策規例的房屋(例如打通兩間丁屋的共用牆,使2,100尺的丁屋變為4,200尺,提升價值),居然可以毫無避諱地賣廣告,政府則仿似視而不見,這一切都看在市民眼裏,如何能不氣憤?政府是否真有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

林鄭月娥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已經成立了四個多月,召開了七次會議,他們最終能否交出有用的建議,我們拭目以待。我們要在此不厭其煩地提出的是,在位者必須打破成規,推行以港人需要為依歸的政策,而非一味鑽空子,試圖尋找既不傷害既得利益者、同時能虛應市民大眾的低效發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