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葵涌貨櫃碼頭上蓋建屋 麥齊光:物盡其用、值得研究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開始,就民間、政府提出的12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討論,曾指於葵涌貨櫃碼頭建屋可行性較細,方案需時長、造價貴。最早提出方案的前工程師學會會長周明權,批評小組的說法並不準確,認為方案在工程上切實可行,建成後相等於九個太古城;曾短暫出任前發展局局局長麥齊光亦表示,葵涌貨櫃碼頭位處市中心,在上蓋建屋能物盡其用,值得研究。
民間團體「107動力」與香港建造及基建創新研究中心舉辦「葵涌貨櫃碼頭建新市鎮」的分享會,率先提出在貨櫃碼頭上蓋建屋的前工程師學會會長周明權,在分享會上指出,香港過去慣常「一地兩用」,自70年代起已在地鐵、巴士站上蓋建屋,故相關建議絕非不可行。
港大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麥齊光亦同意,上蓋建屋的發展模式已沿用多年,並以沙田火炭的港鐵車廠上蓋為例,發展商在上蓋興建大型屋苑「駿景園」,認為相關的建築技術已十分成熟。
麥齊光又指此建議並非唯一的覓地方案,「但如果社會急需用地,可以多管齊下,這方案不是很容易,但亦非做不到。」
佔地約283公頃的葵涌貨櫃碼頭,團體預料發展規模相等於16個美孚新邨以及9個太古城,可容納數十萬的人口,可發展面積約200公頃。由於規模宏大,不包括前期改劃的時間,料發展年期最少要10年或以上。
非不可行 造價與一般工程類近
土地小組於去年曾就碼頭上建屋的建議展開討論,認為方案需時較長、造價高昂,周明權並不認同有關說法,「就算時間再長,也不會比填海需時更長,後者要成填海後才建屋及搬遷住戶。」但承認實行此項建議並不容易,需要政府及各部門一同解決。
港大土木工程系客座教授伍漢強表示,技術上並非不可行,他建議可在碼頭約50至60米高的樓底上興建一塊大平台,並以架空貨軌取代現有的龍門架,不會對現有運作造成影響。
他續指一般的發展項目均會興建平台、地基,故估計工程造價與一般的地盤相約。
沿海吊臂操作不作更改
對於坊間有憂慮指碼頭24小時運作,將對居民造成滋擾。伍就稱最外圍的沿海碼頭會維持現有運作,只有堆貨區的上蓋才會建屋,相信平台建成後,可隔絕下層噪音。
團體將於稍後舉行的公眾諮詢,向政府提交上述建議的資料,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