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耶路撒冷爭議深 特朗普火上加油恐引動亂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朗普政府本周決定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起伊斯蘭諸國強烈反彈,為以巴問題這堆乾柴點上了火種。美國此舉無疑屬於政治挑釁,除了能討好以色列人之外,並無明顯建樹,但卻易落為他人口實,激化以巴衝突,甚至為恐怖主義大開方便之門。此等政治決策,似是美國將一己之利建基於別人的痛苦身上,甚至將來可能玩火自焚,國際社會應慎戒之。

美國總統特朗普12月6日在白宮宣布,美國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大使館遷進耶路撒冷。(路透社)

耶路撒冷城與以巴問題

由於耶路撒冷是各種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宗教等)的聖地,其控制權自古以來已為各派所垂涎,更曾引發過諸如十字軍一類的爭奪戰。二戰以後,國際社會傾向於讓長久以來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回到他們的聖地復國,繼而產生了將巴勒斯坦地區(時為英國託管)分成猶太國(以色列)與伊斯蘭國(巴勒斯坦)的聯合國方案。方案考慮到耶路撒冷特殊的歷史宗教地位,將其定為獨立個體,由聯合國管理。

雖然西方國家屬意如此,但中東伊斯蘭諸國並不甘於讓以色列復國,並就此引發了五次中東戰爭,以巴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以色列復國問題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命題,更在冷戰主軸以外另外開闢了中東的戰場,使中東成為新的火藥庫。以色列人得以復國有其歷史原因,國際間對此亦予以承認。然而,以色列在復國過程中卻依仗其與西方國家的密切關係以及其軍事優勢而任意妄為,早已備受多方責難。而更糟糕的是,以國長久而來所採取的跋扈態度,挑動了伊斯蘭諸國的情緒,不單只助長了彼此的仇視,更可能種下了恐怖主義的種子。

巴勒斯坦示威者回應哈馬斯的號召,周四聚集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伯利恆(Bethlehem)及拉姆安拉(Ramallah),與以色列國防軍爆發衝突。(路透社)

西方干涉令中東局勢惡化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因一戰戰敗而瓦解,自始伊斯蘭世界即陷入失序局面,大部分地區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或托管區。現代近百多年來,伊斯蘭世界備受列強入侵、管治,穆斯林自感受盡西方霸權欺壓,日漸對它們萌生敵意自是意料中事。以色列復國時,伊斯蘭諸國合力圍堵,展示了它們對西方國家所支持的猶太人充滿敵意。然而美國等西方國家與猶太人關係密切,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等都支持他們復國。

1948年以國立國時,隨即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多國圍攻以國,卻不敵其在美國支持下的軍事實力。而1954年,英、法兩國因蘇彝士運河的私利更夥同以國入侵鄰國埃及,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雖然出師無名,但在軍事優勢下,埃及節節敗退。最終在聯合國介入下,英、法、以三國才告撤軍。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國也借由美國的軍火支持下獨力挑戰阿拉伯諸國。三次中東戰爭中,以國及其背後的美國完美展示了軍事霸權的橫蠻無理。在一連串的失敗後,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更落入了以國佔領中。穆斯林國家無法正面對抗,當中有些激進份子改為以民兵、甚至是日後的恐怖襲擊方式繼續反抗。

巴勒斯坦人無力反抗,只好不斷以恐襲宣洩不滿。恐怖襲擊固然是錯誤,但美國一再偏袒以國的作風,無疑給予激進份子藉口。1972年9月,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在德國(時為西德)慕尼黑奧運會期間發動恐襲,殺死以國代表團全團11人。1987年,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成立「哈馬斯」(即「伊斯蘭抵抗運動」),繼續以恐襲等方式對抗以國。

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兌現其選舉承諾,承認耶路撒冷為以國首都,到底又有何意義呢?這不禁令人猜想他是為了換取國內數百萬猶太裔選票、以及猶太富商支持而作的政治決定。即便不是如此,特朗普政府此時違背聯合國和國際主流,承認耶路撒冷為以國首都,對世界的和平,以至於美國本身也沒有明顯的利益,實難除「多此一舉」之嫌。假若以巴再起衝突,又或是恐襲又再頻生,那似乎是「種瓜得瓜」。美國人以及國際社會,理應明白這種政治決定將會自招惡果。

除卻土耳其,多個阿拉伯、歐洲國家以至聯合國,一致反對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定。(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