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胡志偉批評政府理財哲學 打着紅旗反紅旗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民主黨主席、立法會議員胡志偉前日(9月6日)於《明報》撰文,對行政會議成員、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於網誌提出的「新財政哲學」大肆撻伐,批評他那種只講「生產力」、「高乘數效應」的賬房先生思維,不見得毫無道理。事實上,政府在努力提振經濟的同時,還必須兼顧社會整體利益,而以衡工量值原則來訂立政策優次,恰恰很容易誘導領導層錯誤地把前者作為唯一政策目標。但胡志偉漠視政府的資源分配責任,質疑財政政策不能刺激經濟,甚至全盤否定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令大眾實難茍同。

胡志偉漠視政府的資源分配責任,質疑財政政策不能刺激經濟,甚至全盤否定政府在經濟上的角色,令大眾實難茍同。(資料圖片)

首先,胡志偉的論述多有自相矛盾之處。他引述財政司長陳茂波今年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指351億元的稅務及其他短期措施只能帶來約值286億元的提振作用,並「不足以創造同等分量的經濟回報」。退稅的經濟效果或許真的未如理想,至少納稅不多的基層市民難以從中受惠。如果退稅果真是下下之策,那麼胡志偉又有何妙計?他提出政府要還富於民,具體手段卻竟然是他認為效果成疑的財政政策工具——「增加退稅,甚至大幅削減薪俸稅及利得稅」。政府做就是錯誤,他自己做就可以達到「招攬人才及本地投資」的效果,這算是哪門子的邏輯呢?

公平地說,胡志偉並非沒有提供其他選項,例如他建議把超預期的政策盈餘成立「種子基金」,為安老和醫療服務等多個政策範疇提供穩定的財政資源。不過,這個貌似為長遠打算的主張,實際上完全騷不着癢處,口惠而實不至。香港面臨的困局根本不是未來財政收入不穩,而是政府明明坐擁豐厚的財政儲備,仍然一毛不拔,不肯痛下決心調動資源,立即解決社會積累已久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如果胡志偉及其所屬政黨果真認為,把左袋的財政資源放入右袋就算是交了功課,豈非與敷衍塞責的怠政官僚無異?

港府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把全副心思耗費於財政支出的劃撥之上,對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市民置若罔聞,對長遠的經濟發展亦闊佬懶理。(資料圖片)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把全副心思耗費於財政支出的劃撥之上,然後把「自由市場原則」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對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市民置若罔聞,對長遠的經濟發展亦闊佬懶理,乃一體兩面。追逐短期利益和傾向避險的資本,往往把社會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亦不願意押注於高增值的科研及創意產業,很容易把社會引向發展緩慢又分配不均的危險狀態,亟待政府介入市場修正。要爭論的顯然不是政府應否進行投資,而是政府在投資之餘有否確保各個階層公平地分享成果。

因此,胡志偉以一副既得利益者的口吻質疑任志剛「其實是否旨在為政府增加干預市場鋪路」是無聊的。觀乎今天的經濟形勢,把政府的積極作為負面地標籤為「干預」,絕不符合全港市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明天就是選舉,選民會全心全意支持這個「未能遠謀」的政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