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香港河道臭氣熏天 治理工程不能淪大白象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5年政府曾於《施政報告》提出改善大型排水系統規劃,以促進活化、生物多樣性、美化、近水活動等,也就是所謂推廣「親水文化」。本年初政府已就觀塘翠屏河項目展開研究、諮詢,預計於2019年展開工程。該方案在諮詢期間引來不少反響,有居民憂心,工程過後,河水將繼續發臭,該工程會淪為大白象。對於類似的河道改善工程,美化河岸環境只是表面工夫,政府要花更大決心的是治理污染源頭,以淨化水質,否則只是換湯不換藥,白白浪費公帑。

元朗河前車可鑑 政府治理河道無方

渠務署過去的河道工程主要針對三個方面,其一,就是提升河道的排洪功能;其二,提升水質;其三,美化河道,例如在河畔植樹、還原河道的自然景貌等等。香港的河道在進行拉直工程後,排洪能力大為提升,渠務署在此應記一功,然而,其水質、環境卻一直為人詬病。

箇中顯例,就是臭名遠播的元朗河,該明渠早年曾吸引荷里活大片《攻殼機動隊》到此取景,原因相信是在現代化的城市中竟有一條污染嚴重的河道,這種反差世間少見。事實上,早在2007年,渠務署已委託顧問公司分析元朗河的污染源頭以及治理之道,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亦曾實地考察。

研究過後,署方於2013年展開元朗河「除臭」、美化工程。多年過去,元朗河的水質卻沒有多大改善,根據2015年的水質報告,元朗河的水質達標率只有48%,逾半時間不合格,比起2007年的35%,只略為改善,表現難讓人滿意。有元朗河這個失敗的案例,實在難怪公眾對其他河道活化工程沒有信心,認為在城市中的明渠已成為「絕望的死水」。

補鋪上石屎的還有屬山貝河下游的元朗明渠。(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密封河道僅鴕鳥政策 源頭治污實屬必須

對於部分市民來說,與其讓河水繼續發臭,倒不如直接將河道覆蓋,改建成暗渠,減低影響。然而,現已少有國家以覆蓋方式治理城市河道,可以參考的例子,就是首爾的清溪川,該河道本來被混凝土覆蓋,時任市長的李明博決定還原河道,並進行美化工程,成為城市河道治污的經典案例。

從環境角度觀之,保留河道能夠舒緩城市的熱島效應,在清溪川修復工程以前,該處的溫度平均高於首爾全市5度,在修整後,該區的溫度平均下降1.4度。除此之外,河道活化亦有助美化環境、還原生態,該區現已成為著名旅遊景點。

再說,將明渠覆蓋只不過是鴕鳥政策,無助根治河水污染。現時,明渠的河水一般會直接排到海洋,若然不治理污水問題,將導致海洋污染;而將河道改為暗渠,更有機會令有機物沉積,加劇污染。可供參考的例子是荃灣的暗渠系統,觀乎立法會文件,這些暗渠長期聚積有機物,且難以清理,導致排水口一帶的藍巴勒海峽水質欠佳、發出惡臭。

2015年底日本人平坂寬在錦田河捕獲巨型塘虱,他形容魚的味道很可怕,像廢油或洗潔精,甚至化學品。(資料圖片)

活化河道須跨部門合作 要打破各自為政局面

可以說,河水污染的問題困擾港人已久,絕不能耽擱下去。今屆政府尤其要處理非法排污罰則過輕、環境部門政出多門的問題。

《香港01》就曾報導,打鼓嶺的一個雞場違規處理雞糞及排污,嚴重污染附近的河水。村民曾向多個部門投訴,雞場職員被執法人逮個正著,並被控違規排污、處以罰款,但在不久之後,雞場即故態復萌。須知,新界大部份河流的上游都流經農場,這些農業廢水在流經中、下游等城市地帶時,便造成整條河道的嚴重污嚴。過去,已有多方指出非法排污的罰則過輕,以致部分市民對法例視若無睹,政府必須檢視相關法例、罰則,防止類似情況再度發生。

錦田河一帶回收場林立。記者發現其中一個位於石崗機場路的金屬廢料場,兩台巨型機器正將金屬廢料壓扁和切碎,貨車不停進出,場內瀰漫着一陣燒柴油的氣味,地面亦有一攤攤深啡色積水,浸泡着生鏽的廢料。工人表示地上積水為前一晚大雨所致,但沒有解釋將會如何處理。(林若勤攝)

除此之外,河道活化涉及多個部門,渠務署固然要肩負改建、美化河道之職,至於執法、防止非法排污方面,亦需環保署等部門配合,才能成事。舉例說,縱然渠務署過去進行多項河道改善水質的工程。然而,環保署卻似乎未有配合,早在1991年政府總部前規劃地政科已然指出化糞池是新界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環保署卻一直愛理不理、少有正視,令糞水長期流入河道。過去,政府時出現政出多門、「耍太極」的問題,若然政府真的有意活化河道,各個部門就必須同心協力治理河道,根治河水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