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時新快餐】時光這個壞人 老食店的最大敵人
比麥當奴更早立足香港,且由本地人創辦的時新快餐店屹立紅磡逾半世紀,歷盡風霜,近日卻傳出疑因兄弟鬩牆而停業,不少食客大嘆可惜。其實近年來類似小店、老店不論被逼遷、光榮結業、東主退休,都會引起港人一股莫名的婉惜,懷緬過後又迎來下一家的逝去,彷彿成為一種循環。在時代的洪流下,類似事情是無可避免的,社會該以甚麼心態看待,又能否採取實際行動,為延續半土飲食文化,略盡一分力?
經營暗湧處處 老店買少見少
一間食肆要屹立數十年、百年而不倒,殊非易事,要麼如內地的北京烤鴨名店全聚德般以集團式經營,廣開分店;若如香港的老茶樓蓮香樓般,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而又能抵受時間衝擊,實屬異數。綜觀一眾老店,大抵出於以下原因而屢生紛爭,甚至結業收場,相比「地產霸權」,時間可能才是老店的最大敵人。
一般而言,老店以家族式經營,又累積豐厚資產,可惜共患難易,共富貴難,鏞記酒家便是一例。始創自1942年,以炭燒燒鵝打出名堂,再購入毗連鋪位建成鏞記大廈,多次獲選米芝蓮星級食肆,其發跡歷程堪稱傳奇。創辦人退下火線前,除股權分配,還指定長子、次子分掌廚房與營運,可惜隨着族中大家長年華老去,兄弟不久即告反目,一度鬧成清盤官司。時新快餐店在飲食界的「江湖地位」雖比不上鏞記酒家,卻步上同樣的分家命運。
另一方面,經營食肆往往事必親躬,少不免吃苦頭,後人未必願意繼承這門「手作仔」祖業。當今之經營環境不比過往容易,除了店舖日常營運、保持食物水準、同業競爭,還須面對日益上漲的鋪租與食材成本,付出的心力亦未必與收穫為正比,令繼承人人卻步。加上眼下的香港是知識型社會,後人大可以選擇較食肆安舒的其他工種,而老一輩也未必願意將傳統手藝或家傳秘方傳入外人之手,寧選擇光榮結業,讓昔日的菜式長留食客心中,大圍的楓林小館,以及由旺角搬到油麻地的夏銘記麵家,便是兩個較為人熟悉的例子。
再者,部分老店,例如一些未必太出名的舊式的街坊小店,亦往往因為周邊的社區人口老化,客路日窄、生意漸少,無奈因經營壓力而結業。大眾所珍惜的「街坊情懷」固然可貴,但面對大集團的競爭,小店難免左支右絀,年邁的東主只能勉力維持生計,又或以一種「過日晨」的心態來經營。若所在之處在舊式商場或老區,鋪租相對便宜,或可再支撐數年,但遇上財團收購商場、又或老區重建,要繼續經營就須投入大筆翻新成本,不少老東主寧願結業享清福去,一家又一家老式小店,就這樣消失在時間洪流之中。
時新的啟示 莫待失去才懂珍惜
由上可見,一家老式食肆的生存須面對多方面挑戰,任何一項因素皆足以令其從此成為歷史。對時新來說,家族不和無疑是其致命傷,據《香港01》報導,創辦人的二子與三子負責打理店舖,二人於2013年至2015年間分別註冊商標,早見不和端倪;而三子是父親指定的遺產委託人,早前接受地產商出價以3000萬出售鋪位,本有意另覓地方繼續營業,不料六兄弟姊妹因瓜分賣鋪款項反目,弄成今日局面,陷於膠著。
故此,即使食客對店舖充滿感情,要是命運有所安排,也恐怕只得無奈接受。因為即使業主加租,一些出品優秀的食肆,可略為轉嫁成本,也很可能不乏捧場客,但若是家族內部鬧意見、又或新一代根本無意接手,則恐回天乏術。對於逐漸被時代淘汰的老店,平日若能多加光顧,或許就是作為一個消費者可以做的最大支持,總勝過待老店結業時才傷春悲秋,追悔恨晚;一家食肆的歷史愈悠久,要經營下去的變數亦愈多,店主本人固然「今日唔知聽日事」,食客也只得「食得一次得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