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提升香港人的士氣?
如何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不時成為立法會議題,在今年2月的最近一次討論裏,提出質詢的議員列舉調查數據指出,港人精神健康指數連續五年不合格,2022年平均分只有47.64(52分及格)。雖然沒有新統計,但精神健康與社會經濟條件息息相關,2023年指數好不了多少。經濟條件與收入有直接聯繫,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周二(6月11日)決定全體公務員劃一加薪3%,必然也蘊含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素促進精神健康」這個大邏輯。用官方的說法,是考慮了公務員的士氣問題。
作為18萬公務員的僱主,政府當然必須關注員工的精神健康與士氣,然而,今次加薪決定引起的非議卻不小,一方面由於過去一年多香港整體經濟氣氛並不理想,另一方面正如公務員事務局自己所言,公共財政近年接連錄得赤字,公眾格外關注政府能否審慎理財。還有一個政府難以啟齒的原因:市民對公務員表現並不滿意。近日公佈的一項民調便指出,市民對公務員隊伍的整體滿意度雖然略有上升,但評分仍不及格。
升職加薪是打工仔最基本的追求,政府身為全港最大僱主,在條件許可下盡可能滿足,往好處看是做了表率,或可刺激更多私人企業做個良心僱主,但公務員加薪引起爭議,也反映他們的獨特性:政府的收入來自公帑,服務對象是700萬香港市民。公務員加薪並不只是政府內部僱傭關係問題,也影響着社會整體的「士氣」。政府之所以需要維持公務員士氣,必然是為了確保他們可以持續為市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市民滿意了,政府才稱職,如果無法取得令市民滿意的治理成效,無法提振社會的整體士氣,那維持公務員士氣就只會是自欺欺人的話術。更何況,今次劃一加薪3%的決定是否能夠維護公務員士氣,連公務員群體內部也不乏異議。
按照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5月底提交的建議,低層、中層與高層公務員調薪淨指標分別為5.47%、4.32%與4.01%,撇下是否與香港經濟及私人市場現實脫節的爭論不表,低多高少的加幅本身倒是符合「分配正義」的政策制訂原則,相比之下,政府最終決定劃一加薪3%卻欠缺有說服力的理據。公務員事務局重申是參照了「每年都會考慮」的因素,當中就包括薪酬趨勢淨指標,但如何從原本明顯差異的加幅計算出劃一3%才是合理,讓人猜不透。至於公務員士氣,劃一加幅客觀效果卻是進一步拉大高中低層公務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高層公務員的士氣也許維持了,代表中低層公務員的工會卻在抱怨他們的士氣受到打擊。
收入分配是每個社會都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內地近年推動「共同富裕」,按香港固有區隔式認知,這屬於社會主義思維,不適用於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然而,包括香港在內的許多資本主義經濟體,如今都被迫思考如何擺脫貧富懸殊的「M型社會」困局,這是政府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發揮作用的要務。而根據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總體思路,共同富裕目標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及合理調節高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摘下意識形態眼鏡就不難發現,這對香港處理收入分配問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見微知著,政府如何處理公務員加薪,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它的施政理念。本屆特區政府明言要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提升整個香港社會的士氣必定衡量其「有為而治」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推而廣之,但願這次加薪不是一個但求行政效率或和稀泥式「中間落墨」的決定,因為歷史早已證明,這種被動治理意識無法駕馭香港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與社會矛盾,而若用精神健康指數作參考,香港的社會士氣正持續處於警戒範圍內,沒有多少時間空間再和稀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