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旅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從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後,建制派和官員響應聲不絕於耳。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周二(21日)交代下半年盛事,同樣分別提到要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

「無處不旅遊」若然是指為旅客提供更多、更新、更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那麼香港過去不乏努力。這包括旅發局推廣舊城中環、深水埗和西九龍獨特的地道文化,包括以資助計劃鼓勵業界開發和推出更多具文化、古蹟和綠色旅遊元素的旅遊路線和產品,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方向,也包括旅遊業議會不久前舉行的深度遊行程設計比賽,選出「沿路山旮旯」、「深度﹒長洲」、「漫遊香港唐樓故事」等六條得獎路線。

事實上,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地道情懷向來「煞食」,是發展成「無處不旅遊」的重要資產。就像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掀起熱潮,根據黃偉綸所透露,政府亦正與電影製作單位商討保留及展出部分廠景,讓公眾和旅客「打卡」。若能夠重現昔日香港作為景點招徠,相信更有助香港落實「無處不旅遊」。

規劃景點無疑重要,但有時候旅遊熱點並不在規劃之內,甚至令人意外。就好像堅彌地城新海旁的路牌,一些香港人不明所以,許多內地旅客卻前往打卡。從正面角度看,這大概是「無處不旅遊」的更高境界。一個路牌、一面牆壁,都能夠吸引旅遊專登前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又是否真的每個角落都值得遊覽?

想深一層,「無處不旅遊」的挑戰其實很大。這除了意味不能只得幾個景點、展覽館或主題樂園,而且香港不能金玉其外,過幾條街、另一個區卻殘舊不堪。今時今日,GPS定位在手即可以在城市隨意探索,都非只跟隨官方建議路線。今天走進大商場、到蘭桂坊消遣,明天卻可能走到上環舊區、深水埗唐樓,又或是屯門、元朗等社區。在那裏,他們看到的香港又是怎樣?是劏房林立,熏黑了的華豐大廈?抑或密麻麻的公共屋邨,沒有小店的沉悶社區?

基本上,我們無辦法確保遊客只看到香港亮麗的一面。他們在名店、高級餐廳享受到一流的服務,但同樣可能走進小店、茶餐廳見識到「貼地」的香港。這不是推不推出全城禮貌運動的問題。須知道店員、侍應往往一更「直踩」多個小時,加上薪酬不高,經濟壓力大,試問誰還能笑臉迎人,「好聲好氣」?禮貌教育自小不乏,「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說了廿年有多,為什麼今天仍然有店員、侍應態度欠佳?

常說做人有諸內必形諸外,一個城市同樣如是。香港的城市發展是否平衡,舊區有沒有得到更新,基層生活有沒有得到改善,最終都會關乎到我們能否做到「無處不旅遊」,旅客走到大街小巷是否都感受到香港人的熱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