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一|俄烏戰爭三周年:特朗普的停火豪言與現實困境

孫太一|俄烏戰爭三周年:特朗普的停火豪言與現實困境
撰文:孫太一
出版:更新:

自特朗普在競選時拋出「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的豪言壯語以來,這份承諾至今未能兌現。這番豪言是否只是信口開河?從當前戰況和談判形勢來看,特朗普的「壯志」是否「難酬」?他試圖快速甚至潦草結束俄烏戰爭的背後,又可能隱藏着怎樣的動機?

事實上,特朗普參選時常使用這種手法,反正承諾能否實現要等當選後檢驗——沒當選無所謂,當選了也沒人因未兌現而逼他下台。因此,他上台前做了許多不切實際的保證。這次,他的團隊顯然非常希望在3月4日國會兩院聯席會議演講時宣布俄烏戰爭結束。如今距演講僅剩一個多星期,他們應該正開足馬力努力。當然,即便特朗普屆時宣布了什麼,估計更多只是象徵性的。真正讓各方滿意、讓結果可持續,恐怕沒那麼容易。

特朗普政府想快速結束戰爭,背後自然是不願美國在海外大規模花錢,而他團隊中的對華鷹派也許更希望將資源從全球調往印太地區,針對中國。動機雖不盡相同,但當前努力方向尚一致。

三年戰爭會戛然而止嗎?

那麼,俄烏戰爭真能如特朗普所想,在一聲宣布後戛然而止嗎?美國會否利用停火迅速從歐洲抽身?停火後美俄關係能否恢復正常,又會在新的熱點上爆發衝突嗎?我認為,特朗普能宣布的是停止對烏克蘭的支持,也就是說,他隨時可以以烏克蘭失敗的方式宣布衝突結束。但要讓烏克蘭體面收場、讓歐洲滿意,他暫時做不到——他只能讓普京滿意。共和黨內的孤立主義群體日益壯大,他們希望美國聚焦國內議題,哪怕對外關係上,也應優先解決迫切的邊境移民問題。俄烏離美國太遠,華盛頓可能是全球資助烏克蘭的首都當中離戰場最遠的。因此,美國確實想利用停火抽身,哪怕不完全抽身,也要有錢可賺,把之前花出去的資金撈回來。

因為特朗普的上台和最近的新動向,美俄關係肯定會比過去十年好,但能否恢復正常很難說。美國仍會受歐洲壓力制約,美俄走近勢必疏遠歐洲,而美國建制派無法容忍歐洲因不滿美國而與中國和好。當然,美國若多面樹敵,維持全球部署不改,難免與當地勢力糾葛,潛在衝突熱點仍在。若美國急劇收縮影響力,在國內大規模壓迫少數族裔,也會引發這些族裔原生國與美國的摩擦乃至衝突。接下來,美國與拉美國家的關係尤其值得關注。

2025年2月2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在首都基輔出席記者會。(Reuters)

澤連斯基要辭職?

與此同時,澤連斯基近日表示願辭去總統職務換取和平,也有消息稱俄羅斯可能在俄烏三周年之際宣布勝利,美方也稱有信心近期完成談判,這些跡象是否預示停火臨近?我看澤連斯基的原話——“如果能換來和平,如果能保證烏克蘭加入北約,他願意辭職”——與其說是提出辭職條件,不如說是表達他對現階段和平方案及北約前景渺茫的判斷。現在戰爭主動權在俄羅斯手裡,普京說結束就能馬上結束。特朗普若與普京配合,放棄美歐此前主張,或許能暫時讓普京滿意。但即便停火,方案是否可持續仍存疑。中東停火無數次,卻總有新情況發生;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後也停了一段時間,但2022年又開戰。結構性因素不變,和平與穩定就難以長期維繫。

澤連斯基、普京和特朗普各有結束戰爭的強烈動機。澤連斯基看到美國支持減少、歐洲不願全力填補空缺;普京雖可能有拖延衝突的辦法,但想抓住特朗普任期爭取最佳交易,甚至實現所有目標,顯然是不二之選;特朗普則面臨MAGA運動壓力,要求美國退出戰爭泥潭。然而,三方都希望從停火中獲取最大利益:烏克蘭尋求安全保障和北約路徑,美國想要稀土礦產等資源,普京則要領土和西方不再擴張的承諾。這些矛盾利益難以調和。不過,特朗普急於在3月4日國會演講中宣布外交勝利,普京也想在5月偉大衛國戰爭80周年紀念前宣告成功,這兩個日期成為他們的潛在截止線。

圖為2025年2月1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抵達法國巴黎愛麗舍宮,出席歐洲領導人峰會,旁為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Reuters)

夾在兩難中的歐洲

歐洲自然希望停火能增強烏克蘭地位,保障其安全,同時保留資源和影響力,讓歐洲財富留在歐洲。歐洲領導人擔心,若停火脆弱且無強力保障,會助長俄羅斯日後侵略,這一關切與澤連斯基及北約歐洲領導人一致。因此,歐洲推動的不是簡單停火,而是需要堅實執行機制遏制普京重啟戰端,比如倡導多國維和部隊——英國已表態支持,儘管細節未明。

與特朗普傾向快速凍結現狀不同,歐洲的考量更長遠。若歐洲加大援烏力度,可能推遲特朗普的時間表,但能提升烏克蘭談判籌碼,爭取更好的領土或安全讓步。然而,歐洲若執意參與談判——對特朗普最初排除盟友不滿——可能拖慢進程。美歐協調或能促成更強協議,但若特朗普急於求成,歐洲可能單方面支持烏克蘭,削弱不利的停火方案。這可能導致一個拼湊的停火:美俄定框架,歐洲助烏抗俄。

總之,特朗普的停火豪言面臨現實困境。美俄可能在短期內達成象徵性協議,但歐洲的立場與介入將決定其持久性。若歐洲團結並果斷行動,停火或能更穩固;若分歧加劇,則可能暴露更多裂痕。俄烏戰爭三周年之際,和平前景仍懸而未決。

本文作者孫太一是美國克里斯多夫紐波特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