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頴灝|何必為難6仔店

撰文:黃頴灝
出版:更新:

黃頴灝專欄

近日有報章報道,香港回收成本比私人經營高10倍,綠在區區資助額惹爭議,引起社會對香港回收的關注及回收政策的重視。筆者希望總結一些經驗及國際的做法,就香港實況來作一些分析。

除了把綠在區區跟私人街角回收店單以成本比較外,也建議考慮其他因素及成因。私營街邊回收鋪現時只會向市民購買「有市場價值」的回收物,例如乾淨的廢紙、高價值的金屬如銅、鋁,鐵等。現在廢紙值0.8HKD一公斤,銅、鋁等都值上幾蚊一公斤,而且這些倉儲物流成本較低,不佔空間,可用手推車/唧車裝卸貨車,因此市場都一直追著這些「有價有市」廢品回收。

6仔和私人回收鋪的分別

相反,綠在區區主要回收市場不回收的種類,如廢塑膠、小電器、電器、廢電燈管等。拿塑膠樽為例,雖然本身膠樽有回收價值,但無奈塑膠輕身及佔空間,物流倉儲成本太高,前面的成本已把膠樽本身的價值蠶食掉,私人街角店都基本不回收塑膠。因此私人回收店和綠在區區就存在基本性的不同,前者是生意經營,後者則是公共服務。

私人街角回收店說是廢品不夠,回收市場萎縮,行業中要互相競爭,就要以最低成本去營運,才可以「搶購」到回收品。相反,6仔店是要門面粉飾得好漂亮,目的是吸引市民來回收,並且需要在市場上收走「沒有市場價值」的回收品,是「搶人」。然而筆者可以肯定的是社會回收量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污者自付沒有得到落實,這是廢物管理中的世界大同原則。沒有此原則,市民寧願貪方便直接掉垃圾,也不選擇做源頭分類回收,再送到回收點,肯做回收的人佔少數,但肯定不是大多數。

根據環保署最新的香港廢物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香港2022年的回收率為32%,雖然較2020年歷來最低的28%反彈了4%,但翻查2010年廢物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香港回收率曾達到51%,因此香港回收率是低。而且相比世界其他做得比較好的先進國家和地區,它們的回收率都在50%以上左右,可見香港約三成的回收率是落後於國際大情勢。

香港其實早於董特首年代就討論是否要垃圾徵費,但一直擾攘多年仍未落實。同時當年韓國及中國台北市早在上世紀實行垃圾徵費,當時他們的回收率是比香港差得多。它們初時實施垃圾徵費,當地市民曾有很大的反對聲音,一致批評政府推行擾民政策,安排混亂失當等。但它們都咬著牙關實施,他們在垃圾按量收費後幾年,錄得垃圾量大幅度的減少,垃圾都去了那裏?當然是「3R」(物盡其用、廢物利用、循環再用),這造就到市民減廢回收的習慣,廢物減少,回收率都提升到50%至60%。相反香港廢物量不減反升,回收率由五成跌到三成,這是歷史、成因,國際上的比較和今天的現況。

(取自《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

政府制定及主導政策 不應參與回收運作

筆者從來都認為,環保回收要由每一個人起,這不是隨便的宣傳口號,而是由公共理治的角度出發。因為如果不是由每一個人自發性地好做,那公共成本就會好高。政府應該為700萬人做回收還是每人都行前一步做回收?回收說得好聽是資源再利用,說白了就是「搞垃圾」,坊間未分類的所謂回收品就是「垃圾」。筆者試過去35度高温回收一袋塑膠樽,袋中有大堆未飲完的飲料,飲料在搬運時都全倒在腳上。如果市民在前綫沒有做好分類潔淨回收,下游又怎會做得好呢?

民粹主義的意識抬頭,社會上包括領袖們都說不要擾民的污者自付,反而需要政府做好回收配套,因此6仔店便是這時代下的產物。先不說當局是否運用好資源,筆者也認為有大量的改革空間,做好回收配套應靠回收業界,而不是政府落水去做一些回收行業的事情。但我們需要明白為何今天會到這個步地,因為污者自付(垃圾徵費)從來是源頭減廢和回收的火車頭,沒有市民的自覺,一切都是徒然。

今年在垃圾徵未能如期上馬後,各方領袖都敦促政府要繼續做好回收配套,希望以「獎勵」方式市民做回收,獎勵就等如派錢,成本怎可能低呢?這基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用公帑推動社會做回收的雪球就愈滾愈大。筆者認為政府從來不應主導或參與回收行為,不要做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回收行為,而應該是制定及主導回收政策,協助回收業界,運用業界的專長去做熟悉的回收運作,市場就好自行調節好有競爭性的成本,這才是有效率的社會運作。

(相片由作者提供)

6仔店前身是社區回收中心,根據當時環保署最開始的政策目的,是社區回收教育,推動市民回收,而不是肩負整個社會的回收責任。然而當局面對新形勢下,就把社區回收中心改變成今天的綠在區區,投入更多資源,塑造成一個品牌,做個更漂亮的門面,決心有別於私人回收街角店。可是,政策原意是社區教育,6仔店又怎能做到業界回收的功能呢?在回收數量上更不能跟業界相提並論,業界做的是上十倍或百倍的數量,才能做到收支平衡(即每月上千噸)。相反,綠在區區一間店每月只需回收幾十噸就達標。因此,我們不要有期望落差,因為這是不同的任務,政策方向和成效在設置上有基本性的不同。

至於是否改善現在政策,這是可以討論的,但首先當局和社會要認知這基本性的不同,才可以作進一步有理性的討論。做好香港回收仍是依靠業界,因為業界有其專業知識和經驗,知道怎營運一間公司,會引入技術把成本壓到最低,在市場競爭下就會達到市場效益。不像要投政府標書一樣,先要請一隊顧問來寫標書,也要有一隊市民客戶服務回覆要求,之後更需要寫報告給政府,這不是回收商應該要做的事。回收業界現在最需要就是政策幫助,度過難關。

作者黃頴灝是元朗區議員、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內務及地區事務)、環保公司董事。

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香港廢物管理及回收的難點」。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