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消除無意識偏見 締造多元共融社會

撰文:彭韻僖
出版:更新:

彭韻僖專欄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重視平等機會的地方,不同性別、年齡、宗教、國籍、種族等人士,促進了香港的多元文化融合與共生。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潛藏在於每個人當中、平常不易自行察覺到的「無意識偏見」(Unconscious bias),一直影響著大家的行為、情緒以至決策,導致不公平、負面、甚至歧視的後果?

遇到說話帶鄉音的人,你會否第一時間認為對方是新移民?晚上在街上遇見身材高大的深膚色男士,會否有點擔心而盡量保持距離?「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默默地影響著人與人的溝通、合作或對他人能力的判斷,在職場上可能阻礙員工的招募、晉升或獲取公平的報酬;在教育上會影響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升學和就業等。

香港律師會於2022年成立了「多元共融委員會」,筆者為創始及現任主席,委員會旨在促進專業多元共融,專注於消除職場的「無意識偏見」,特別是僱主在招聘、培訓、發展、人才挽留和升遷方面的政策和安排,提高法律界對多元和共容的意識。委員會去年便邀請了多個海外司法管轄區及律師協會的傑出女性領袖,進行網上研討會,探討社會女性打破隱形玻璃天花板的挑戰,並分享各地性別平等的現狀和發展,提出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的現有或建議措施。事實上,國際間不少律師組織均非常關注這個議題,舉行不少工作坊、研討會、分享會等等,致力於多元共融的工作上。

為何會有「無意識偏見」?「無意識偏見」可說是一種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生存技倆,舉例當你看到不熟悉或有可疑的東西時,便會不自覺地走開。在日常生活上,人的大腦每秒鐘接收高達1100萬個「位元」的資訊,但大腦意識只可處理與專注40位元的資訊,在篩選及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時,難以一瞬間周全地考慮所有資訊,因此心理上會做出自我保護的行為。

偏見人人有,而「無意識偏見」是由童年的經歷開始形成,在其潛意識中不斷積累,例如透過家庭、學校、朋友圈、社會文化和社交媒體等,刻下的假設和信念,成長後對個人的思維、反應以及行為造成長遠的影響,無意識地強化了不同的刻板印象。

名校畢業的學生一定較普通學校畢業的學生出色?升職人選應揀年青員工而非年長員工?男士會較女士勝任管理層職位?如此種種的「無意識偏見」,會不自覺地矇敝了個人的思想,導致出現欠佳、不公平或偏頗的反應或決定,對決策產生不利影響。這個問題在全球各地均存在,因此,我們需要意識到個人「無意識偏見」的存在,致力用一切方法,找出它、消除它。

據了解,有管弦樂團團長在招募不同的音樂家時,為了避免受應徵音樂家的性別、外貌、種族等等非音樂造詣的元素影響,會要求音樂家在黑布背後彈奏,務求單純以演奏的水準,公平地進行招募。

警方針對刑事案件安排目擊證人的認人手續上,最常見的列隊認人方式,會安排與被捕人外貌具相似特徵(例如年齡、身形)的戲子,穿著同一款衣物,供目擊者辨認,以減低目擊者可能因衣着或體型上導致的「無意識偏見」而影響認人結果。

在日常生活以及職場上,「無意識偏見」最常見出現在年齡、性別、身型外貌、教育程度、宗教等地方,性別偏見、年齡歧視、光環效應等等,均會導致遭受該等偏見的人造成不公平、負面或歧視的後果。事實上,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己有「無意識偏見」,正如有病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病一樣,透過專門的測驗及不同的工作坊,參與者可知悉自己的無意識偏見「病況」所在,了解到自己的問題,才能找到應對的方式。

香港政府於1996成立平等機會委員會,至今已做了大量立法、培訓及教育工作,務求令香港達至一個沒有偏見歧視、兼容及和諧的社會;然而,不少人的「無意識偏見」仍然存在,我們希望在此範疇多做工作,包括教育、工作坊以及分享會等等,從而推動不同的機構或企業在推行平等機會政策時,採取不同的方法,積極令各階層避免踏入「無意識偏見」陷阱,以確保社會上擁有不同性別、年齡、文化背景、族裔、能力者,均能在香港這個多元化和相互聯繫的地區中,創造積極正面的影響力,共同建構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

作者彭韻僖律師是義務工作發展局主席、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成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