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AI對法律專業的反思及啟示
人工智能(簡稱AI)在全球極速發展,生成式AI技術例如ChatGPT等,能在短短數秒間進行大規模的數據運算,就不同行業的各大範疇找出答案,對於法律行業來說,AI可廣泛使用在不同範疇上包括電子取證、法律研究、盡職調查、文檔管理及預測分析等,律師事務所使用AI技術,有望為客戶提供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然而,AI在提升法律服務的生產力和效率的同時,亦存在不少缺陷,業界務必留意及提防。
2023年6月,一名美國紐約執業30年的律師Steven A. Schwartz便被AI誤導,導致惹上官非、被法庭罰款懲處。事緣Schwartz在處理一宗航機糾紛案件時,使用了ChatGPT尋找類似的案例及資料,豈料ChatGPT生成的答案中,竟混入了實際上不存在的案例,其律師事務所本應有另一位律師負責複核文件,但由於他相信Schwartz,沒有對文件進行詳細確認,最後被案件另一方的律師揭發當中最少有6宗案例屬虛構,最後兩名涉事律師需接受法庭紀律聆訊,連同他們的律師行共被判罰款5000美元(折合約3.9萬港元)。
法官的判詞指出,科技進步下,使用可靠的人工智能協助工作,本質上並無不妥,但法庭要求律師事務所要做好把關,確保文件的準確性,而Schwartz所屬的律師事務所放棄了責任,向法庭提交由ChatGPT生成的虛假案例,並在法庭對其資料提出質疑時,仍堅持他已反覆向ChatGPT確認資料的真實性,罰款是為了產生威懾力,避免同樣問題再次發生。
上述案例延伸出兩大啟示:首先,在使用AI時,要留意態度問題,應先了解所使用的AI工程生成的內容,存在什麼限制,如何提防,不能過分倚賴;其次是留意AI工具可能會出現「AI幻覺」(AI Hallucination),生成的內容有可能是AI「創造」出來、疑似正確、但實際是虛假、甚至是荒謬的答案。
有鑑於AI科技出現的限制和風險,香港律師會於本年初便發表了《人工智能對法律專業的影響》立場文件,全面分析AI工具的能力、限制、風險、對法律專業的影響。文件提出AI可顯著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協助律師進行文件審查等工作,讓律師專注於高價值工作,同時有可能令某些崗位流失;而AI未必能夠確保資料真確性,因AI會蒐集在互聯網上存在的所有偏見、錯誤、歧視,以及辱罵性和無意義的內容,令得出的資料存在偏差甚或謬誤,一旦不當使用會帶來嚴重後果。
此外,法律界在雲端服務使用AI時,存在對客戶資料私隱和保護敏感訊息的擔憂,認為AI是用於提升法律服務提供者的增值工作,而不是取代法律服務提供者本身;而運用AI作自我代表的訴訟人,因未經正式法律訓練,對當事人或司法公義未必最有利。
律師對客戶來說負有受信責任,在使用AI工具時,尤其要考慮其可信性。事實上,法律服務界使用AI時面對的問題,各行各業亦同樣面對,因此,建立一套全面的道德框架及法例,管理AI的開發和應用非常重要。
國家網信辦聯早於2023年8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促進生成式AI的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要求服務提供者使用合法來源的數據和基礎模型、不得侵害他人的知識產權、保障個人信息、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強訓練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多樣性,以及確保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監管要求。
歐盟亦剛於今年5月21日正式通過於2021年開始草擬的「人工智能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簡稱「AI Act」),影響歐盟的27國集團的同時,對全球其他國家也有示範作用,法案將不用種類的AI系統分類為「高風險」和「低風險」系統,前者要求有嚴格的透明度、後者的要求將相對較輕,違規行為的罰款由750萬歐元(折合約6400萬港元)或整個營業額的1.5%至3500萬歐元(折合約3億港元),甚至到全球營業額的7%不等,具體取決於違規行為的類型。
AI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演變,有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各行各業、科研、以至教學皆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其準確性、責任、資訊保安等範疇,需要有適當的規則和指引,正當全球各國均採取不同措施應對的同時,本港當局亦正研究合適策略和對應措施,以平衡發展AI技術帶來的問題及保障安全等需要。社會各階層用家在使用AI生成的信息時,需特別關注內容的事實查核、是否存在偏見,時刻秉持懷疑精神,以人類大智慧好好地應用,確保AI技術能正向地蓬勃發展,為社會和經濟創造新機遇。
作者彭韻僖律師是義務工作發展局主席、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成員、香港律師會前會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