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畫疑雲・有片】林風眠「名畫」拍賣 稱三地巡展 惟展館否認

撰文:勞顯亮 龍婉琪 馮普賢 趙振龍
出版:更新:

林風眠是20世紀中國繪畫宗師,不少畫作都以數千萬元成交,但他生前並無出版作品集,文革時更因被迫害而自己銷毀作品,因此市場上流傳的贗品極多。
《香港01》記者去年底在一個拍賣會上,就找到一幅名為《寶蓮燈》的林風眠畫作,拍賣會宣稱該畫作曾於90年代,在香港、台北和新加坡展出,但記者逐一求證,三地藝術館均稱並無展出過該畫作的紀錄。記者更直擊整個拍賣過程,發現疑點不只一處。(系列二之一)

記者佯裝買家,到寶港國際的拍賣預展,看到這幅聲稱是林風眠的作品《寶蓮燈》。(香港01記者攝)

每年春秋二季,香港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藝術品拍賣會,更會在報章雜誌中大肆宣傳。「寶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於去年11月19日在《信報》刊登廣告,宣傳20世紀中國繪畫宗師林風眠的畫作《寶蓮燈》。該作品為設色紙本鏡片,尺寸為69乘68厘米。

記者佯裝買家出席拍賣會的預展,董事長陸秋蓮向記者介紹該畫作:「我們專家看過,也曾經在香港、台北和新加坡展出,是真品,如假包退。」他指該畫估價為70至90萬元,與早前佳士得以數千萬元拍賣出林風眠的其他作品相比,非常划算,「因為我們的來源是一個老藏家,他對價格不是很懂,所以價錢由我們來定。拍賣行當然定低一些,之後可以推上去。」但他不願透露藏家身份。

林風眠生於1900年,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啓蒙者之一,曾到法國留學,回國後創立國立藝術院並擔任首任院長,文革時遭迫害而自己銷毀作品,1991年在香港逝世。(網上圖片)
+1

曾在港台星展覽? 三地博物館否認

陸秋蓮稱自己無出席過上述三地展覽,畫作曾在三地展出只是根據他手中的《林風眠畫集》,該畫集是90年代由「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香港三聯書店發行,書中有收錄《寶蓮燈》,更指該畫曾於1993至1994年在林風眠基金會主辦的「林風眠作品巡迴紀念展」展出,展覽在香港藝術中心、台北歷史博物館、新加坡文物館展舉行。

為追查陸秋蓮的說法是否真確,《香港01》記者首先向三地藝術館查詢。香港藝術中心回應指,1992年曾舉辦「林風眠作品展」,但並無展出畫作《寶蓮燈》,更無在1993年舉辦過林風眠展覽。

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表示,曾在1989年舉辦過「林風眠九十回顧展」,但亦無在1993年舉辦過相關展覽。其發言人更指其官方名稱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只有大陸機構會將其稱為「台北歷史博物館」,對台灣出版的書籍以「台北」稱呼感到奇怪。

記者調查所知,新加坡並無「新加坡文物館」,書中列出該館地址是古蹟皇后坊大廈(Empress Place),現為「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亞洲文明博物館),其發言人回稱稱,該處在2003年前為「Empress Place Museum」(皇后坊博物館),意味該畫作不可能在1993至94年間於新加坡文物館展出。

拍賣行提供的《林風眠畫集》疑點處處,印錯台北電話區號,ISBN序號亦查不到。

了解過《寶蓮燈》畫作無在上述三地藝術館展出後,記者再仔細考究陸秋蓮所引述的《林風眠畫集》的真偽,向被指是該書發行商的三聯書店查詢,其發言人稱找不到《林風眠畫集》的發行紀錄。書中列出該書出版商的台北聯絡電話,長途區號印為「8662」,與正確的台灣國碼「886」及台北區號「(0)2」明顯不符。此外,該書印有一個ISBN(國際書刊編號)的序號「1016-0043」,但翻查ISBN的資料並無此序號紀錄,更不符其10位或13位的序號格式。

至於林風眠基金會是否有舉辦過「林風眠作品巡迴紀念展」,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2000年「林風眠基金會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並在2001年解散,與上述書籍中舉辦展覽的時間不符。

林風眠於1991年以91歲之齡在香港逝世,根據資料,他曾有兩位外籍妻子,後人早在50年代移居巴西,記者亦曾嘗試聯絡林風眠的後人求證,但未能成功。

寶港國際拍賣董事長陸秋蓮接受訪問,聲稱價值數百萬元的古畫隨處擺放在熱茶旁。他否認林風眠作品的出處造假。(林振華攝)

否認造假 辯稱根據舊書紀錄

帶着對這幅林風眠作品的質疑,記者向寶港國際董事長陸秋蓮查詢,他多次辯稱該畫「流傳有序」,「我們有圖錄,這本書是台灣出的,以這本書為證。」又指展覽已經20多年前的事,「可能是後生仔無印象。我們是根據這本書來的,你說的不是一定權威,有人說無展覽,我就相信?」

記者指已向三地博物館查詢,而新加坡更無書中宣稱的博物館,他就說「我不知道了,反正書上是這樣寫的」,更着記者不要再追究。

記者直擊寶港國際拍賣過程,現場背景板印着「秋季拍賣會」,但英文卻寫成「Spring Sales(春季拍賣)」。(香港01記者攝)

疑造拍賣紀錄 作日後融資

藝術拍賣市場良莠不齊,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香港01》記者稱,若是林風眠的真跡,不可能只估價70萬元,更不會在不知名拍賣行拍賣,「拍賣行行業食水很深,香港的不知名拍賣行更多如牛毛。這些拍賣會,有水平的收藏家根本不會理會。」

香港古董及藝廊商會會長黑國強指,近年黑心拍賣行流行偽造舊紀錄,以增強贗品的說服力,「舊書、黑白相、舊單據,甚至用舊報紙包裝,都有人造假。」他坦言書畫難以用科學鑑證方法,百分百辨別真偽,「現在還可買到乾隆年代的紙,或者用礦物顏料,鑑定只能證明這些物件的年代。」

市場人士分析,部份拍賣行公開拍賣不知名的藝術品,目的是為製造交易紀錄,用作抵押和融資。《香港01》記者直擊這幅疑似假畫的拍賣現場,發現以70萬元底價成交,但買家卻說該畫被拍賣行收回,不過網上紀錄卻顯示該畫最終以542.8萬元成交,記者更直搗拍賣行總部與負責人對質,詳見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