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回顧・4|從清零到共存 借鑒星滬經驗 探討復常之路

撰文:李穎霖 呂穎姍 勞顯亮
出版:更新:

Omicron變種新冠病毒,令香港超過100萬人感染,9,000多人死亡,本港被迫在毫無準備下走向「共存」。曾經與香港一樣採取「清零」政策的新加坡,2021年6月開始轉為「與病毒共存」,總確診宗數與香港差不多,Omicron這一輪爆發只有500多人死亡,上月解除大部份防疫限制。新加坡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認為,新加坡的關鍵是做好準備,讓輕症國民在家隔離,集中治療重症患者。
另一邊廂,上海嚴厲封城,60萬人受感染,對經濟的影響難以估計。香港、上海、新加坡,三個不同的金融中心,採取三種不同的抗疫路徑,香港依然通關無期,維持四人限聚令,繼續爭拗免疫屏障,抗疫兩年半,香港人幾時、是否可以恢復正常呢?

1月25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見記者,指不戴口罩因為「是市民要感受我的情緒」。(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無法說清的「動態」

「『動態清零』我不是「始作俑者」,所以如果你要『動態』二字很權威性的定義,對不起,真的解釋不了。」1月27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中說。

第五波疫情爆發,香港一開始堅持連林鄭月娥也講不清楚的「動態清零」。政府放風要「全民檢測」,市民怕被禁足,瘋搶食物及日用品的情景,疫情兩年後再現。

2月28日,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抵港。(資料圖片 / 梁鵬威攝)

內地專家鬆口 暫緩全民檢測

3月5日,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鬆口說:「做全民檢測有時機問題,也有基本條件問題」,之後港府才暫緩做全民檢測。

最終100多萬人確診,隨疫情緩和,目前每日新增個案徘徊在200多宗,港府亦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教授許樹昌直言,第五波疫情下仍要繼續「清零」政策,加重醫療負擔。(歐嘉樂攝)

清零加重香港醫療負擔?許樹昌:可以這樣說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接受《香港01》專訪,說:「初初未遇到Omicron也應付到,但你一去到Omicron,仍要繼續『清零』政策就產生問題,怎樣檢疫也不夠。即使是內地上海,最近都要在展覽館起方艙醫院,內地有那麼多經驗處理,大家都遇到同一問題。」

記者問「可不可以說動態清零,嚴格來說加重香港醫療負擔?」許樹昌坦言「可以這樣說。因為走這個政策,你要謹慎很多,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因為疫苗接種率不高,不夠安全去開放,所以要買時間推高三針的接種。」

新加坡4月26日開始解除大部份防疫措施,室外毋須強制戴口罩,毋須保持社交距離,解除限聚令。(Bloomberg / Getty Images / 視覺中國)

新加坡去年開始共存 Omicron疫情500多人死

曾經與香港一樣採取「清零」政策的新加坡,2021年6月開始轉為「與病毒共存」,總確診宗數與香港差不多,達125萬,但總死亡人數是1,300多人,其中Omicron這一輪爆發只有500多人死亡,遠少於香港的近萬人。

新加坡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接受《香港01》專訪,解釋新加坡的防疫策略:「我們沒辦法完全鎖住或控制病毒,不如索性開始和病毒一起存活。如受到(清零)約束,新加坡的經濟不可能保持下去。現在確診數字又開始激增,是因為我們國家已經開放了,而且有新的變異病毒株。重症的病人數字沒有增加,新加坡還是可以邁向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接受《香港01》視像訪問,指新加坡政府為與病毒共存,做足準備。(香港01圖片)

鼓勵輕症留家治療 新加坡醫療系統無被拖垮

「去年Delta傳入後,政府了解到病床床位需求將會激增,接下來政府就積極多找3,000至5,000個床位。」梁浩楠說新加坡去年亦推出「居家康復計劃」,鼓勵輕症人士留家治療,新加坡醫療系統無被疫情拖垮,及保持低死亡率的關鍵。

「這可以保留床位,假設有輕微症狀,不需要急着到醫院求診,可到家庭醫生配藥,甚至可安排人送藥到患者家裏。趕緊找出高危群組,如心臟病、糖尿病患者,發現他們染疫,就讓他們盡快入院。直到Omicron傳入新加坡,我們沒有用盡方艙醫院的床位。」梁浩楠說。

梁浩楠亦有留意香港的情況,「一個老人家得了重症入醫院,他可能佔用床位一段長時間你就少了一個加護病房,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他認同長遠封鎖並不是辦法,「看一下北韓(朝鮮),那個國家控制得如此嚴格,病毒還是傳了進去,所以我們能做到北韓(朝鮮)那種程度嗎?是不可能的。」

不過隨着新加坡4月26日起幾乎解除所有防疫限制,確診宗數也回升至每日約三四千宗。

▼上海封城▼

+2

上海嚴格封城

有2500萬人口的上海,超過60萬人感染,在「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下,市民被禁足一兩個月。

有私人樓被強制徵用作隔離營,有人員破門入屋轉移核酸陰性的市民,或者強制入屋噴消毒劑,更爆出有活人更被裝入屍袋。在封鎖下,有護士等不到陰性報告,哮喘失救致死,亦有救護車以防疫為由,拒絕借出心臟除顫器,另一名哮喘患者失救死亡。

上海《四月之聲》影片在內地網上瘋傳,不斷被刪除,民眾馬拉松式傳播。(四月之聲影片截圖)

屋苑、道路被封死,連消防車都過不到。有人製作影片《四月之聲》,紀錄上海封城時市民的心聲,影片在內地被刪除,繼而被馬拉松式傳播。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法學教授童之偉質疑這些手段違法,但被禁言。

上海嚴厲封城,基本實現了社會面清零,當局希望6月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秩序,但對經濟的影響難以估計。

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5月10日表示:「談到『清零政策』,我們已與中國專家討論過這個問題,並指出這是不可持續的,考慮到病毒的特性,改變策略是非常重要。」

事隔一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就用嚴厲措辭回應:「我們希望有關人士,能夠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疫情防控的政策,能夠更多地了解事實,不要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5月22日,上海「微解封」,大批市民到虹橋火車站「逃離上海」。(Chinatopix / 美聯社)

港星滬三種不同抗疫路徑

香港、上海、新加坡,三個不同的金融中心,採取三種不同的抗疫路徑。哪種最好,未必有答案。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表示,通關是首要任務。(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表明,通關是首要任務,5月8日當選當日說:「我非常清楚讓香港與世界接觸的必要,與內地恢復正常通行亦非常重要。」

本港仍維持四人限聚令,警方多次以限聚令為由,對街站、抗議等活動執法。圖為4月10日,有市民在尖沙咀抗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香港抗疫兩年半,仍然維持四人限聚令,通關無期,真正的恢復正常,距離我們還有多遠呢,相信都是港人的疑問。

5月19日,香港酒吧獲准重開,但只能營業至凌晨2點。限聚令依然維持上限四人。(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