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癇患者化身一日咖啡店長 展工作能力 盼破除職場偏見

撰文:陳蓁誼
出版:更新:

腦癇症是全世界第4種最常見的腦部疾病,本港約有6至7萬人患有此症,發病時可四肢抽筋、甚至短暫失去知覺,靠定時服藥及規律作息控制病情。
與腦癇症共存並不容易,有患者中學時曾經歷歧視,被同學排擠,誤解「鬼上身」有精神病;長期服用的舊藥,曾帶來嚴重副作用,令生活難以如常,慶幸職場上遇到好僱主,體諒偶爾發作,允許彈性工作,令患者可以自力更生。
香港腦癇基金會等多個團體,為響應今年的國際腦癇日,與咖啡店合作推出「一日店長」體驗,讓腦癇症患者向公眾推廣病症資訊,亦希望有更多僱主願意聘用他們。

「我叫Joey,今年49歲,患腦癇症已經有38年。」

擔任一日店長的腦癇症患者Joey,以響亮聲線向記者介紹自己。她小學六年級時,有一次打羽毛球,受猛烈陽光刺激,誘發腦癇發作,此後與疾病形影不離。

腦癇症是一種令患者反覆出現抽筋的中樞神經系統異常,俗稱為「發羊吊」。當腦部神經細胞活動受到干擾,患者會一度四肢抽筋、精神紛亂、甚至突然失去知覺,徵狀按病情有所不同。

Joey形容,自己屬病情較輕微的一群,只要有充足睡眠狀態,加上定時服藥下,每隔數年才突然發作;若果生活作息不定時,則會誘發病情,每3至4個月發作一次。她記得20歲時,有一次洗澡,嚴重腦癇發作,昏迷半小時後才被家人發現,「成排牙撞咗落道牆度,所以我依家副牙係假牙嚟」。

Joey表示,每次腦癇抽筋都會因腦缺氧而短暫失憶,非常麻煩。(黃浩謙攝)

中學不能上體育堂 發作令同學誤解 以為「鬼上身」

身體間歇性失常的狀態,令她求學時期不能上體育堂,月事時失血可誘發作,每次抽筋令腦缺氧,引致短暫失憶。發病惹來同學奇異目光,更誤以為她有精神病,就讀女校的Joey說,當時經常受同學排擠,「嗰年代啲人會認為呢個病係『鬼上身』。」她慨嘆:「有冇人同我玩?有啊,總會有一兩個人當憐憫我咁去陪我」。

與腦癇症共存之路並不容易,患者長期定時服藥可控制病情,不過,卻有一定副作用,有礙生活及工作。Joey形容,「對手會震到好似老人家,個人唔可以捱餓過飽、粗重野都唔做得、唔熱得唔凍得。」她說,以往放假大多留在家中,「睇演唱會追星都只可以睇一半就走人」。

去年Joey轉用新藥,除了較為嗜睡,幾乎沒有其他副作用,能夠如常人般出行,活動量增多,體質亦更好,她對此感到不可思議,「成個人都唔同晒,以前97公斤,轉藥後10個月內減15公斤」。今年初,她人生更首次看完一場足版演唱會,欣賞本地男團MIRROR表演數小時。她笑言,唯一感到不適的地方是「舉牌舉到睇鐵打」。

Joey非常幸運,畢業後便在一家公司擔任文職至今,做了十幾年,老闆亦體諒她的難處。(黃浩謙攝)

僱主體諒允彈性工作 病發可早退 之後再追工作進度

至於職涯方面,她自覺十分幸運,中五畢業後投身一間公司擔任文職,老闆知道其病情後,仍然接納她,允許她彈性工作,例如一旦她腦癇發作,抽搐數分鐘後復元,容許她請假半日,之後再追回工作進度。她入職初期病發時,老闆會十分緊張,即「call白車」,後來她留意到瀕病發時有一種「非常特殊預感」,「個腦會閃過《三人行》首歌,然後開始講唔到野」,她會立即「自救」,找一個安全地方坐或躺下,等待自然病發。

Joey患病三十多年來都是服用同一種藥物,自去年起才轉服推出數年的新藥,她指轉藥後「成個人都唔同曬」。(黃浩謙攝)
大雄則患病四十幾年,他的腦癇症,是一次腦炎遺留的後遺病症。(黃浩謙攝)

另一位店長大雄,患腦癇症四十多年,病因是腦炎帶來後遺症。他表示,患病影響記憶力,「讀書讀唔入腦」,中五畢業後,在親戚介紹下從事印刷厰工作,後來透過勞工處展能就業科的服務,轉介多份工作,現時擔任文件分類員。

與學問無緣,大雄仍會不時上網自學,充實自己。他向記者取出手機,展示瀏覽「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網頁,增長網絡安全知識。

大雄指自己在勞工處協助下找工作都十分順利,職員非常熱心。(黃浩謙攝)

一日店長計劃 僱主體會腦癇症病情 可如常人工作

為響應一年一度的國際腦癇日,由香港腦癇基金會等六個團體合辦的「腦癇Caffè Sospeso x 一日店長體驗」,於9月11日至10月12日舉行,參與活動的咖啡店sensory ZERO,會提供店鋪讓腦癇症患者擔任店長一天,計劃共有約10多位患者參與。

sensory ZERO咖啡店總經理Jacky Li表示,希望能透過活動傳遞愛心,讓大衆有機會正確認識腦癇症,患者亦能透過活動重建自信,更有勇氣投身職場。

她表示,以往曾誤以為腦癇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疾病,如今得悉一般情況下,患者抽蓄數分鐘後會恢復意識,稍事休息後便能如常工作,「前線同事原本都好擔心可唔可以同佢哋(患者)相處,但發現佢哋都可以同客人講嘢,所以我哋(店方)覺得冇咩問題」。

sensory ZERO咖啡店總經理Jacky Li認為,一般患者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黃浩謙攝)

資深社工:患者要管理作息控制病情 勞僱雙方協商工作安排

一日店長企劃令僱員和腦癇症患者互相認識,不過,不少患者在現今職場依然碰壁。資深腦癇症服務社工、非牟利機構組織香港康健匯創董事熊德鳳坦言,由於腦癇患者的發病程度不一,徵狀差異甚大,醫生發出的醫療證明書,難以證明患者身體是否適合工作,「例如有個病人係做教師,佢只會早晚係屋企發病,但返工係完全冇問題咩事都冇,咁你會唔會覺得佢係唔適合返工?」

熊姑娘表示,腦癇症患者求職前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身體,因為患者身體情況受作息影響。另外,她亦表示患者須有足夠認知去評估自己身體狀況,按自身情況判斷適合應聘的工種,面試時要與僱主坦誠,讓對方了解自己發病時的情況,讓僱主可以及早規劃,懂得應對處理,「如果雙方都成功夾好,之後其實就主要睇患者個工作能力符唔符合僱主期望」。

Joey表示藥費唔貴,但要輪數小時「等睇醫生好麻煩」。(黃浩謙攝)

冀多辦工作坊教育僱主 「唔係比一份小冊子就叫成功」

從僱主角度而言,聘用腦癇症患者,需要適應其工作節奏,熊姑娘認為,「好需要雙方嘅信任同溝通」,講求僱主有一定愛心及理解,為患者「度身訂造」工作安排。熊姑娘直言,推本溯源,患者能夠就業,前提須良好管理病情,無奈港府對腦癇症的支援太少。她指,目前公院有足夠新藥提供,但醫生人手緊絀,應診時間只有5分鐘,部份患者因病情影響表達能力,難以描述病徵,有礙對症下藥,「(醫生)可以睇到啲咩?講到啲咩?」。

熊姑娘認為,增加腦癇症患者獲聘機會,須從社區教育入手。她指,「腦癇症係一個好普遍嘅病」,但現今職場僱主缺乏對病症的認知,部份甚至會「妖魔化」腦癇症,影響患者就業,冀日後可多辦不同類型工作坊,讓僱主與患者學習不同技能和就業支援,「你話教育僱主,唔係話搞一場講座、比一份小冊子就叫教育成功。」

Joey表示藥費唔貴,但要輪數小時「等睇醫生好麻煩」。(黃浩謙攝)
Joey和大雄均指,其實腦癇發作不能預測,不過他們沒有攜帶任何防撞裝置出門。(黃浩謙攝)
Joey和大雄均指,其實腦癇發作不能預測,不過他們沒有攜帶任何防撞裝置出門。(黃浩謙攝)
Joey和大雄均指,其實腦癇發作不能預測,不過他們沒有攜帶任何防撞裝置出門。(黃浩謙攝)
Joey和大雄均指,其實腦癇發作不能預測,不過他們沒有攜帶任何防撞裝置出門。(黃浩謙攝)
sensory ZERO咖啡店總經理Jacky Li認為,一般患者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黃浩謙攝)
資深腦癇症社工熊德鳳博士指,推行腦癇症的社區教育非常重要。(受訪者提供)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