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到青海 習近平反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麼意思?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北京時間6月18日,習近平在青海考察調研。官媒消息顯示,習近平先後來到西寧市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和宏覺寺,了解當地深入推進教育工作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藏傳佛教界弘揚愛國愛教優良傳統、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等情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提法幾乎貫穿於習近平歷次少數民族地區的考察和關於民族問題的講話中。比如2023年6月,習近平在考察內蒙古時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

再如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講話中,習近平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

習近平在新疆烏魯木齊考察調研。(新華社)

尋根溯源,習近平第一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是在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同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第一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系統闡釋和部署。2017年10月,此提法正式寫入十九大報告和黨章。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也首次寫入憲法。2019年10月,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列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

其後,在新疆工作座談會、西藏工作座談會以及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中,包括在「習馬二會」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是習近平講話的關鍵詞。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系統論述,並將這一概念提升到新時代民族工作「綱」的高度,所有問題都要向此聚焦。

以此作為總「綱」,具體層面亦動作不斷。比如在法治化方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新修訂的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組織法,推動多個省區市制定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在教育方面,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評價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社會教育之中。2023年4月,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四部委批准28家高校科研院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10月2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課系列講座啟動儀式。(中國人民大學)

那麼問題來了:習近平為何反覆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後的問題意識和遠景目標是什麼?結合內外變局,至少有兩個維度的考量:

其一,作為繼毛鄧時代中共最強勢的領導人,習近平十八大上台後,就致力於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思想體系,迄今確定的,已經有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等,而在民族問題上,如何在承繼以往實踐經驗並汲取慘痛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一套新的理論,是習近平的問題意識所在,也內含着他對如何從全局上解決民族問題的遠景目標。

在關於民族問題的多次講話中,習近平都提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這也是習近平民族思想所承接的關鍵。無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是認識多元一體格局。回看過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經歷了從學術話語到政治話語的轉變。1988年,社會學家費孝通最先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並指出「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裏具有民族認同的十億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引發巨大反響,被認為是「研究中華民族結構的核心理論,是解開中華民族構成奧秘的鑰匙」,「對中華民族構成的全局和中國的民族問題作了高層次的宏觀的新概括。」

1986年,「八老之一」的中國政協主席鄧穎超(中)在人民大會堂休息廳和政協會議主席團成員繆雲台(右)、費孝通(左)等交談。(VCG)

習近平上台後,開始加速民族融合並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從研究的理論範式發展為民族政策話語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比如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我國曆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亦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民族問題專家馬戎2017年發表於《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的《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演變軌跡》文章中寫道,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演進過程中,當強調和推動「一體」的力量過大,有可能損害「多元」層面的社會利益和文化傳統時,我們應當關注「多元」和保護少數群體傳統文化和權益;而當推動「多元」的發展勢頭有可能威脅到社會的「一體」和國家統一時,我們就必須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

其二,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的今天,內外兩個大局深度聯動,從全局維度理順民族問題,既是內政需要,也是外交需要。可以預料,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民族問題尤其是西藏、新疆問題,仍將是歐美世界與中國展開輿論戰的關鍵議題。

圖為2021年2月19日,加拿大駐華盛頓大使館外面有人參加集會,促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將新疆問題定性為種族滅絕。(路透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長郝時遠2017年在題為《2014:民族問題和世界變局與中國抉擇》的講座中說,2014年以後,隨着難民危機的爆發,歐洲國家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包括恐怖襲擊、難民的接納、移民的融入,乃至於「脱歐」。美西國家的效應在資本主義世界蔓延,相應的問題也很突出。如果從社會制度的角度講,這個世界的主體還是資本主義世界,施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非常少,我們並沒有超越這樣一個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是民族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話,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時代的通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將近200個國家,都在努力建構自己的民族國家,它最重要的特徵是主權的獨立、領土的完整、國民的整合。

在郝時遠看來,中國對民族國家這個概念是非常陌生,甚至是迴避的。近代,民族國家概念引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甚至政治學都不怎麼去研究它。今天討論民族國家,着眼點往往有侷限,侷限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傳統領域,而忽略了民族國家最本質的東西是主權國家。一個國家可以包容很多種人,但要在「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樣一個意義上去確立一個共同身份,就像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中華民族。不能說中國的漢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的蒙古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國家民族(state-nation)這個概念事實上是民族國家的國民整合象徵,更重要的是國家主權。對於中國來說,維護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建構國家民族的任務也在進行中。

至於中西之間的輿論戰,人們都不會陌生。以新疆為例,自2016年為解決愈發頻繁的暴恐襲擊而推出「教培中心」後,此一輿論戰就沒有停止過,為解決新疆暴恐問題設置的「教培中心」被一再妖魔化為「集中營」,約佔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成了西方媒體端口的「露天監獄」,生活在這裏的兩千多萬人正在被大規模拘禁和強迫勞動,其中新疆維族婦女還在遭受強制節育絕育,有關種族滅絕的指控更是瀰漫於西方政客之口,頻繁成為國際媒體的頭條。還有一些歐美院校,煞有介事舉辦「新疆種族滅絕大規模研討會」,學者、法律人、政治人物和人權團體悉數出席,齊聲指控中國對新疆的種族滅絕,全然不顧新疆從暴恐不斷到今日穩定發展的切實變化。隨着傳播革命的到來,這樣的輿論戰只會愈演愈烈。

從這個層面來看,習近平反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然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以此為「綱」,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一條可能且長遠的路徑。